简介
《无限只有亿亿个剧本》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悬疑灵异小说,作者“百抽五命卡提”将带你进入一个充满奇幻的世界。主角林默的冒险经历让人热血沸腾。本书已更新129024字的精彩内容等你来探索!
无限只有亿亿个剧本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林默的古董修复工作室里,阳光斜斜地切过桌面,落在一枚刚送来的青铜镜上。镜面锈蚀斑驳,边缘刻着细密的云雷纹,镜背中央的饕餮纹却异常清晰,像是被人刻意打磨过。
送镜来的客户是个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自称“老顾”,说话时指尖会无意识地摩挲眼镜腿,这个动作与林默记忆中“时空维度研究中心”的资料里,1987年爆炸案的幸存者照片完全一致。
“这面镜子是祖上传下来的,说是民国时期的物件,可我总觉得不对劲。”老顾的声音平稳,却透着一丝刻意的疏离,“林师傅是这方面的专家,麻烦你看看能不能修复,顺便鉴定一下年代。”
林默没有立刻接话,而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镜面。锈蚀的纹路里,藏着一行极细的铭文,用的是秦代小篆,翻译过来是:“镜中无真我,忆者自囚之”。而镜背的饕餮纹,看似是民国工艺,实则在饕餮的眼眶处,刻着与之前认知囚笼里“∞”符号一致的线条,只是被云雷纹掩盖,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民国时期的青铜镜,不会用秦代小篆,更不会在饕餮纹里藏这种符号。”林默放下放大镜,“老顾先生,你应该知道这面镜子的真正来历吧?”
老顾的指尖停顿了一下,脸上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林师傅果然敏锐。没错,这面镜子不是民国的,是‘记忆锚点’——用来固定被篡改的记忆,防止认知崩塌。”
林默的大脑瞬间运转起来。如果老顾是之前的候选者,或者是认知囚笼的操控者,他此刻的目的是什么?是测试,还是另一个逻辑陷阱?
“你想让我修复它,还是想让我通过它,找回被篡改的记忆?”林默反问,没有丝毫情绪波动。
“两者都有。”老顾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这是1987年研究所爆炸案的完整档案,你之前看到的,只是被篡改过的版本。真正的爆炸原因,和你有关——或者说,和你遗忘的那部分记忆有关。”
文件上的照片显示,爆炸现场的核心区域,有一面与眼前一模一样的青铜镜,镜面完好无损,镜背的饕餮纹正对着一个地下密室的入口。档案里的文字记录着:“实验体08号(林默)在接触青铜镜后,记忆发生自发性屏蔽,导致实验失控,引发爆炸。”
实验体08号?
林默的脑海里闪过一丝碎片般的记忆:白色的实验室、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青铜镜反射的刺眼光芒、还有一句重复的话——“记住你是谁,否则囚笼将永远无法打开”。
“你说这是记忆锚点,那它的作用是什么?”林默没有纠结于“实验体”的称呼,而是聚焦于核心逻辑。
“每个人的记忆,都会因为认知冲击而自发屏蔽关键部分,这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老顾解释道,“而这面青铜镜,能强制唤醒被屏蔽的记忆。但它有一个副作用——唤醒的记忆,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被植入的‘虚假关键记忆’,用来进一步加固认知囚笼。”
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要打破囚笼,必须唤醒记忆;但唤醒的记忆,可能是另一个陷阱。
林默拿起青铜镜,用道具共鸣(虽然符文消失,但能力已经内化为他的感知)感知。镜身传来两股截然不同的能量波动:一股纯净,带着真实记忆的温润;另一股阴冷,与之前侵蚀者的能量同源,但更加隐蔽,像是藏在记忆缝隙里的毒刺。
“如何区分真实与虚假?”林默问道。
“无法区分。”老顾的回答出乎预料,“记忆的本质,就是主观的认知重构。你认为是真实的,就是真实的;你认为是虚假的,就会被大脑自动排斥。所以,青铜镜的真正作用,不是‘唤醒’,而是‘选择’——选择你愿意相信的记忆,作为打破囚笼的钥匙。”
林默突然意识到,这又是一个规则陷阱:之前的认知囚笼,是“规则是谎言”;现在的陷阱,是“真相由你自己定义”。而定义真相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构建新的囚笼。
他没有立刻使用青铜镜,而是将镜子放在桌面上,开始梳理所有线索的逻辑闭环:
1. 所有副本和囚笼,都与“记忆”和“认知”相关;
2. 关键道具(罗盘、青铜镜、怀表)都带有“时间”或“反射”属性,暗示记忆的回溯与重构;
3. 所有“反派”和“盟友”,都与林默的记忆碎片相关(李建国、陆舟、老顾,都是记忆里的某个角色的投射);
4. 最终的反转,必然指向“林默自己”——他既是被囚者,也是囚笼的构建者。
“你其实是我记忆里的某个人,对吗?”林默看向老顾,“可能是研究人员,也可能是另一个实验体,甚至是我自己的某个人格碎片。”
老顾没有否认,只是笑了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愿意选择相信哪段记忆。是相信自己是‘封印者后人’,还是‘实验体08号’,或是其他身份?”
林默没有回答,而是拿起青铜镜,对准了桌面上的《民国钟表修复手记》。镜面反射出的,不是手记的样子,而是一个实验室的场景:年轻的林默(大约10岁)正站在青铜镜前,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女人(面容模糊)对他说:“默儿,记住,无论以后看到什么,都不要怀疑自己的记忆——怀疑,是认知崩塌的开始。”
女人的声音,与林晓的声音有七分相似。
镜面场景切换,年轻的林默被推进一个密室,密室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罗盘,正是他修复的那枚清代罗盘。罗盘指针转动,指向密室的墙壁,墙壁上写着一行字:“实验目的:培养完美的维度守门人,消除所有认知偏差”。
场景再次切换,爆炸发生,火焰吞噬了实验室,年轻的林默在混乱中抓起青铜镜,镜子反射的光芒让他失去了意识。
“这些是被屏蔽的记忆?”林默的心跳没有加速,反而异常平静。
“是你选择看到的记忆。”老顾说道,“现在,你可以选择相信这些记忆,然后成为‘完美守门人’,彻底消除认知偏差,永远活在‘绝对真实’但没有情感的世界里;也可以选择否认这些记忆,继续留在当前的‘认知囚笼’里,保留情感,但永远活在怀疑中;或者,你可以选择第三种方式——摧毁青铜镜,彻底放弃所有记忆锚点,让认知自由重构,无论结果是成为维度缝隙的一部分,还是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又是一个看似有选择,实则被限定的陷阱。三种选择,都指向了“被操控的结局”,而真正的破局点,不在选择本身,而在“选择的前提”——老顾默认了“记忆必须通过青铜镜唤醒”,但这个前提,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林默突然笑了:“你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如果记忆是可以被篡改和重构的,那么‘我需要通过青铜镜唤醒记忆’这个前提,也可能是被植入的谎言。”
他将青铜镜放在桌面上,没有摧毁,也没有使用,而是转身走向工作室的书架,抽出一本《秦代青铜工艺考》。这本书,是他成为古董修复师后买的第一本书,书页边缘已经被翻得泛黄。
“真正的记忆锚点,不是这面青铜镜,而是我自己的行为逻辑。”林默翻开书,指着其中一页,“秦代青铜镜的云雷纹,间距通常是0.3厘米,而这面镜子的云雷纹间距是0.314厘米——又是π的前三位。这说明,青铜镜本身,就是基于我记忆里的‘秦代青铜工艺知识’构建的,它的所有细节,都来自于我已有的认知,根本不可能唤醒‘我从未知道的记忆’。”
老顾的脸色第一次变得凝重。
“你之前说,青铜镜能唤醒被屏蔽的记忆,但它的所有细节都来自于我的现有认知,这意味着,所谓的‘被屏蔽的记忆’,其实是我现有认知的拼接和重构,根本不是真实的。”林默的逻辑越来越清晰,“而你,作为我认知的投射,自然也无法提供超出我认知范围的信息。”
“那你认为,什么是真实?”老顾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真实,就是逻辑的自洽性。”林默说道,“之前的所有认知陷阱,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漏洞:它们都需要我‘相信某个前提’(比如相信有维度崩塌、相信有守门人、相信有实验体),而这些前提,都无法被自我验证。”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街道:“比如,我现在看到的行人、车辆、建筑,它们的行为逻辑是自洽的——行人会闯红灯,车辆会拥堵,建筑会有磨损。而认知囚笼里的‘完美现实’,虽然看似正常,但所有细节都围绕着我转,逻辑闭环过于严密,反而不真实。”
“所以,你选择相信眼前的现实?”老顾问道。
“不。”林默摇了摇头,“我不选择相信任何单一的‘现实’,而是选择相信‘逻辑的自洽性’。眼前的现实,有逻辑自洽的部分(行人闯红灯、车辆拥堵),也有逻辑矛盾的部分(你这个突然出现的客户,以及青铜镜的异常)。我不需要急着下结论,只需要观察这些矛盾的演变,让逻辑自己推导真相。”
反转的核心,不是“打破规则”,也不是“定义真相”,而是“拒绝被任何前提绑定”——不相信“必须通过某个道具”,不相信“有且只有几种选择”,不相信“记忆是唯一的锚点”。
老顾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像是要融入空气里:“你这是在拒绝所有测试?”
“我没有拒绝测试,我只是在改变测试的规则。”林默的目光平静,“之前的测试,都是你设定规则,我来遵守或打破;现在,我设定规则——用无限的观察和逻辑推导,代替有限的选择。”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青铜镜开始变得模糊,镜背的饕餮纹逐渐消失,最终化作一枚普通的民国青铜镜,锈蚀的纹路里,再也没有秦代小篆,也没有π的痕迹。老顾的身影彻底透明,消失在工作室里,只留下一张纸条:“你已经突破了第七层认知囚笼,下一层,将是逻辑的终极悖论——你自己。”
林默拿起纸条,没有丝毫惊讶。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下一个认知陷阱,将不再是外部的规则或道具,而是他自己的逻辑思维——当他试图用逻辑推导一切时,逻辑本身,可能成为最大的囚笼。
他将青铜镜放回桌面上,打算明天联系真正的古董鉴定专家,看看这面镜子的真实年代。至于所谓的“认知囚笼”和“维度守门人”,他不再急于寻找答案。
真正的智慧,不是急于破解所有谜题,而是学会与谜题共存,在无限的观察和逻辑推导中,让真相自然浮现。
工作室的阳光依旧温暖,桌面上的《民国钟表修复手记》静静躺着,书页被微风翻动,露出一行批注:“所有的逻辑闭环,都藏着一个未被发现的漏洞;所有的认知囚笼,都是自我设限的结果。”
林默看着这行字,笑了笑。他知道,下一个悖论,已经在悄然酝酿。但这一次,他不再是被动的解题者,而是主动的观察者——用极致的理性,对抗所有预设的逻辑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