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脑洞小说,作者“搬砖猫猫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小说的主角萧然勇敢、善良、聪明,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总字数510309字,喜欢历史脑洞小说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眼下局势,教朕如何相信太子能顺利继位?你若能说出具体细节,朕便信你…”
“具体细节我岂能知晓?但事实就是太子终登大宝,您的好圣孙也未辱没门楣!”
萧然确实不知朱高炽如何登上帝位。
“所以朕必须做两手准备。”朱棣深感无力。
此刻他已不再是那个 ** 风云的 ** ,更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这么说您相信我是未来穿越者了?”
朱棣点头:”起风那日便信了。”
萧然不解:”我既告知此次北伐难有收获,还会让您命丧黄泉,为何不听劝?为何不班师回朝?”
“筹备数载,六十万大军已至榆木川,朕还能如何?撤军?岂不让后世耻笑,让草原部族轻视?朕绝不做畏首畏尾之君。”
“你我立场不同。您是 ** ,思虑自然与我相异。如今倒好,把自己性命也搭进去了,可还满意?”萧然语带讥诮。
“这有何不好?”朱棣竟觉庆幸,”朕马革裹尸,死在开疆拓土的路上。虽此番未尽全功,但后世子孙,谁敢说朕不是英雄?”
萧然微微颔首,”陛下所言极是,比起那些沉迷享乐、荒废朝政的 ** ,您这样征战沙场一生的君王确实值得称道。”
“只是可惜了大明的精锐之师,耗费了如此多的军饷。”朱棣眼中闪过一丝痛惜。
“将士们是为国尽忠,报效朝廷。”
朱棣轻哼一声,”小兔崽子总算说了句中听的话。”
虽然有些好大喜功之嫌,但朱棣的初衷确实是为国为民。草原上的威胁始终存在,游牧民族时常侵扰边境城镇。
若此战得胜,至少能换来五十年的和平。可惜功败垂成,大明损失惨重。不过草原部族同样元气大伤,双方都在咬牙坚持。
“臣只是实话实说罢了。”
“朝中大臣当真都更偏向太子?”朱棣仍有些疑虑。
“太子庙号仁宗,比起陛下和太祖皇帝,百官自然更亲近太子。他们也是担忧啊,怕汉王继位后会像陛下您一样。毕竟太祖当年杀戮太重了。”
朱棣点头认同,朱元璋确实 ** 如麻,这般狠辣的 ** 实属罕见。
“太祖确实杀伐过重,朕当年看着都心惊。”朱棣回忆起洪武年间的四大案,那真是尸横遍野,百 ** 栗。
“陛下也不遑多让,在方孝孺一事上,您甚至更胜一筹。”
朱棣冷笑,”区区腐儒,只会空谈误国,死不足惜。他以为一死就能流芳百世?”
“文人清流不都是这般想法么?”
朱棣看向萧然,”方孝孺当真名垂青史了?”
“并未。若是对 ** 君昏“你心里明白,眼下老头子走了不放心,再等等看吧。”
“太子即将继位,你的好圣孙也会登基,还有什么可忧虑的?”萧然继续劝道。
“不急,还有时日,老头子的身子,老头子自己清楚。”
萧然不再多言,朱棣的态度已然表明,待事了之后会随他离开。
这些日子在军营相处,两人之间多少生出了几分情谊。
“老顽固!你真是头倔驴,天底下再找不出第二个!”
“再胡说砍了你!”朱棣作势扬手,“也不知杨士奇会和太孙说些什么……”
“此事唯有他们知晓。太孙绝非甘于认命之人,他深知汉王登基对自身意味着什么。杨士奇亦然——于公,太子比汉王更适合执掌大明;于私,唯有太子继位,他才有出头之日。汉王容不下他,所以老爷子无需忧虑,杨士奇与太孙绝不会坐以待毙。”
“嗯……乏了。”朱棣缓缓合上双眼。
晨光初现时,朱棣再度睁眼,“萧然!”
萧然闻声走近,发觉朱棣愈发苍老,白发又添了许多。
“老爷子,时辰尚早,再歇会儿吧。”
“让樊忠去传杨士奇来见。”
“倔脾气!”萧然起身出帐。
樊忠快步迎上。
“老爷子要召见杨士奇。”
“遵命!”
不多时,杨士奇被带入帐中。见到榻上的朱棣,他摘下官帽,双手呈上奏折。
“陛下,臣杨士奇罪该万死!”
此言一出,朱棣心中已了然。
朱瞻基红着眼眶入内,径直跪地。
朱棣并不意外,目光落在他身上,“你终究选了他。”
“陛下,天下百姓皆盼休养生息,大明经不起三代雄主连年征伐。汉王……汉王非治国之才。陛下忧心当下局势不稳,可若再出一位穷兵黩武之君,待到民心涣散、社稷倾颓之时,只怕追悔莫及!”
这些道理,朱棣何尝不知。
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他转向朱瞻基,“你赢不了的。”
“若败……孙儿便去九泉之下陪伴祖父!”朱瞻基目光灼灼,“求祖父成全孙儿,让孙儿按自己的心意活这一世!”
朱棣神色复杂,终是微微颔首。
天家骨肉,最是凉薄!
朱瞻基的性子,注定与朱高煦、朱高燗难以共存。
至此,大局已定。朱棣遗诏立朱高炽为新君。
萧然取过传国玉玺,凝视其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轻声道:“老爷子。”
朱棣缓缓点头。
萧然将玉玺递予朱瞻基。
朱瞻基双手接过,指尖止不住地颤抖。
血脉中的躁动难以抑制。
这是至高权力的气息!
朱棣缓缓合上双眼,大局已定。
“陛下需静养,二位请回吧。”
杨士奇与朱瞻基向朱棣郑重行礼,退出营帐。
“他真的胜出了吗?”朱棣再度睁眼,目光投向朱瞻基离去的方向。
这是他最器重的皇孙!
“胜局已定,他必将成为明君。陛下慧眼如炬,太孙确为最佳人选。文治不逊当朝太子,武略可比陛下当年。马哈木、也先之流,他自有应对之策。”
朱棣微微颔首,心中仍牵挂着朱高煦与朱高燧。
“好!终究是长大了!”
“尘埃落定,我们该启程了。”萧然握住朱棣的手。
“朕这般模样,如何走得动?”朱棣气若游丝。
“您撑得住。治好顽疾,尚可归来。若此刻放弃,便再难见到太子殿下了。”
提及朱高炽,朱棣眼中掠过一丝愧色。
“何况汉王必生事端。若您不归,太孙绝不会容他。为避免骨肉相残,您必须坚持,必须回来亲眼见证。”
朱棣早有所料——朱高煦野心不死,终将作乱,死于朱瞻基之手亦是必然。
“您不是想面见太祖高皇帝吗?坚持下去,我带您亲赴黄泉,向太祖当面陈情。”
“父皇……会宽恕朕吗?”朱棣对朱元璋的畏惧深入骨髓,那是源自血脉的压制。
“定然会的。陛下无需忧虑,届时我陪您同往。永乐盛世可比贞观之治,靖难之过不足挂齿。”
“永乐盛世……”朱棣低声呢喃,缓缓点头。
萧然紧握朱棣之手,二人倏然消失!
朱瞻基与杨士奇刚出大营,朱瞻基立即对樊忠下令:“陛下危在旦夕,即刻 ** ,闲杂人等不得近前!”
樊忠抱拳:“遵命!”
随着精锐亲卫层层布防,朱瞻基调集全部心腹驻守。杨士奇亦暗中调度,此前押送物资的 ** 人马尽数就位。
此刻营中遍布汉赵二王党羽,三人谨慎回帐,却见龙榻空荡。
“皇祖父何在?!”朱瞻基骇然四顾。
三人急搜营帐,却不见踪影——不仅朱棣消失,连萧然也踪迹全无。
“樊忠!作何解释!”朱瞻基声音发颤。
“营外铁桶围守,绝无出入可能。此刻全军戒备,纵飞鸟亦难遁形。”樊忠斩钉截铁。
朱棣的营帐仅有一个出入口,四周再无其他通道。
此时的朱棣已是风烛残年。
“皇上身边是何人侍奉?”杨士奇询问。
“名为萧然,其余一概不知。”朱瞻基答道。
“不知底细竟也放心?”杨士奇难以置信地望向朱瞻基与樊忠。
“此人突然出现,祖父甚是喜爱,常伴左右。”朱瞻基解释道。
“与圣上情谊匪浅,深得信任,二人形同…忘年之交。”樊忠因常驻守卫,略知一二。
萧然所言若出自他人之口,恐早已身首异处。
然朱棣与之相谈甚欢。
“仔细搜寻,或许能发现蛛丝马迹。”杨士奇建议。
众人分头查找,樊忠掀起榻上枕褥,发现一张字条。
“杨大人,太孙!”樊忠呼唤。
二人近前,朱瞻基急不可待接过字条,杨士奇与樊忠亦凑近察看。
纸上仅书四字:勿寻!勿念!
三人皆熟识朱棣笔迹,确为其亲笔。
“此乃皇上手书…”
三人默然,此事显然与萧然有关。
……
中心医院
VIP病房内,朱棣身着病号服。
气色已然好转。
他好奇地环视病房陈设,又望向身旁的萧然,目光落在手背针头与悬挂的输液瓶上。
“老爷子总算醒了!我还道你这倔老头要长睡不起了!”
见朱棣面色转好,萧然又开起玩笑。
“老夫昏睡多久了?”朱棣略显茫然。
“归来后你便昏迷不醒,险些抢救无效,算来已有一天一夜。”
“竟这般久!”朱棣看向周围陌生仪器,这些重症监护设备他全然不识。
“气色好多了,总算缓过来了!”萧然端起粥碗,”用些吧。”
“此处便是你说的未来世界?”
“先前我们在永乐二十二年,如今是2022年。”
“2022年?”朱棣不解。
“旧历法多有不便,故而革新。按新历计算,永乐二十二年实为1424年,距今已598载!”
“历史爱好者啊!刚醒就讨论历史,真是孝顺。”护士推门而入。
见生人进来,朱棣缄口不言。
萧然讪讪一笑。
护士检查着各项数据,叮嘱道:”老人家体质虚弱,近期需静养,有异常随时通知。”
“明白。护士,目前情况如何?”
“目前情况良好,各项指标都正常,老人家恢复得很理想。”
“好的,辛苦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