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一本好看的历史古代小说——《权倾朝野:艳骨谋臣》!本书以沈砚辞为主角,展开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春风扶我上青天”的文笔流畅,让人沉浸其中。目前小说已更新至第15章,112881字,千万不要错过!主要讲述了:乡试开考这天,天还没亮,江宁贡院外就挤满了考生。沈砚辞四人提着早已整理好的行囊,随着人流往贡院大门走。行囊里除了笔墨纸砚和干粮,还有苏婉娘缝的帕子 —— 沈砚辞特意把它放在最外层,触手可及的位置,像是…
《权倾朝野:艳骨谋臣》精彩章节试读
乡试开考这天,天还没亮,江宁贡院外就挤满了考生。沈砚辞四人提着早已整理好的行囊,随着人流往贡院大门走。行囊里除了笔墨纸砚和干粮,还有苏婉娘缝的帕子 —— 沈砚辞特意把它放在最外层,触手可及的位置,像是这样就能感受到她的牵挂。
贡院门口的官差正逐一检查考生的行囊,防止夹带。轮到沈砚辞时,官差翻出他怀里的策论草稿,皱着眉问:“这是什么?”
“回大人,是在下备考时写的策论草稿,并无夹带。” 沈砚辞镇定地回答,“大人若不信,可翻看核对。”
官差仔细翻了翻,见上面都是手写的策论要点,没有夹带的小抄,便还给了他,挥挥手让他进去。沈砚辞松了口气,跟着人流往里走,穿过几道朱红大门,终于看到了考棚 —— 一排排整齐的木质考棚,像蜂巢一样排列着,每个考棚前都挂着编号木牌。
他找到 “寅字三号” 考棚,钻了进去。考棚比吴县童生试的稍大些,里面摆着一张窄桌和一把板凳,桌上放着一盏油灯和一个瓦罐 —— 瓦罐是用来装水的。他把行囊放在桌下,先仔细擦了擦桌面,又拿出自己带的粗布垫在板凳上,这才坐下,掏出笔墨纸砚,一一摆好。
刚准备妥当,就听到隔壁考棚传来熟悉的尖细声音:“真是晦气,居然跟穷酸做邻居。” 不用看,沈砚辞也知道是赵文华。他没理会,只是拿出帕子擦了擦毛笔,心里默念着苏婉娘的叮嘱 “别慌,正常发挥就好”。
辰时三刻,铜锣声响,考官开始发考卷。考卷用牛皮纸封着,上面印着 “江南乡试” 的朱红印章。沈砚辞小心地拆开信封,展开考卷,目光快速扫过 —— 共三道题,前两道是经义题,最后一道是策论题,策论题目是 “论地方治理之要”,要求结合实际,提出具体对策,不少于八百字。
经义题考的是《论语》《孟子》中的章句解读,沈砚辞早已烂熟于心。他拿起笔,先在草稿纸上打了个简单的提纲,然后才开始往考卷上写。他的字虽不算顶尖,却写得工整有力,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连标点符号都不敢马虎。
写完经义题,已近午时。沈砚辞拿出苏婉娘准备的芝麻饼,就着瓦罐里的水,简单吃了几口。刚放下饼,就听到赵文华在隔壁抱怨:“这破饼怎么吃?早知道就让书童多带些点心。” 沈砚辞没理会,喝了口温水,开始琢磨策论题。
“论地方治理之要”—— 这个题目范围很广,可写的内容很多。沈砚辞想起柳青云说的 “吏治”,想起李默聊的 “水利”,还有自己熟悉的 “农桑”,心里渐渐有了思路。他决定从 “吏治清明”“农桑兴旺”“水利通畅” 三个方面入手,每个方面都结合实际案例,让策论更有说服力。
他先在草稿纸上写下标题 “地方治理三策”,然后开始铺陈:
写 “吏治清明” 时,他引用了柳青云提到的 “百姓监督” 之法,结合吴县百姓怕张屠户而不敢言的例子,提出 “设乡绅监察员,定期反馈地方官吏作风”;
写 “农桑兴旺” 时,他详细描述了桑林农妇说的桑蚕养殖方法,又加入柳青云推荐的 “桑基鱼塘” 模式,说明如何平衡农桑与粮食种植;
写 “水利通畅” 时,他结合吴县水患的经历,提出 “疏渠与固堤并重,官府拨款与百姓出工结合,定期修缮河道”。
他写得很投入,完全忘了时间,也忘了隔壁的赵文华。笔尖在纸上飞速移动,脑子里的想法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从地方治理的具体措施,到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再到解决办法,一一写进策论里。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沈砚辞点燃桌上的油灯,继续写。油灯的光忽明忽暗,映在他专注的脸上,也映在考卷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上。他偶尔会停下来,皱着眉思考片刻,然后又继续动笔,直到把所有想法都写进策论里,才长长舒了口气。
他放下笔,仔细检查了一遍考卷 —— 经义题没有错漏,策论的逻辑也还算清晰,只是最后几段因为写得太急,字迹有些潦草。他拿出小刀,小心地刮掉几个写得不满意的字,重新补好,又通读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把考卷叠好,放在桌角,准备第二天交卷。
夜里的贡院很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和翻书声。沈砚辞靠在考棚壁上,闭上眼睛,却没有丝毫睡意。他想起苏婉娘,不知道她现在在做什么,是不是也在想着自己;想起周先生,想起吴县的乡亲们,他们都在等着自己的好消息。
他摸出怀里的帕子,轻轻摩挲着上面的 “安” 字,心里满是踏实。不管结果如何,他已经把自己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写进了考卷里。他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也没有辜负婉娘的牵挂。
第二天清晨,铜锣声再次响起,考生们开始交卷。沈砚辞把考卷交给考官,看着考官把考卷放进密封的木盒里,心里既紧张又期待。走出考棚时,他看到柳青云、李默和张修也刚好出来,四人相视一笑,不用说话,也知道彼此都尽力了。
“沈兄,你策论写的什么方向?” 李默迫不及待地问。
“我写了吏治、农桑和水利三个方面。” 沈砚辞说,“还引用了柳兄说的‘百姓监督’和‘桑基鱼塘’,多亏了你们,不然我也写不出这么具体。”
“我也是!” 张修兴奋地说,“我写了‘民生为本’,里面还用到了沈兄说的桑林管理细节,感觉比平时写的好多了。”
柳青云笑着说:“咱们互相帮忙,就算最后考不上,也没什么遗憾了。”
四人说说笑笑地走出贡院,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沈砚辞抬头看了看天,蓝天白云,格外晴朗。他深吸一口气,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 终于考完了,该回家了,婉娘还在等着他呢。
贡院外的街上依旧热闹,可沈砚辞却觉得,再热闹的江宁城,也比不上吴县的茅草屋,比不上苏婉娘煮的鸡汤。他拉着柳青云三人,快步往客栈走 —— 他要尽快收拾行李,早点启程回家。
这一场乡试,不仅是对他学识的考验,更是对他心智的磨砺。他知道,不管最后能不能考中,他都成长了很多,也更清楚自己未来要走的路。而这条路的尽头,一定有苏婉娘在等着他,有他们安稳幸福的家在等着他。
小说《权倾朝野:艳骨谋臣》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