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超高的历史古代小说《昭录行》,李昭是剧情发展离不开的关键人物角色,“淬寒序”作者大大已经卖力更新了246473字,目前最新章节是第14章,且本书连载。喜欢看历史古代类型小说的书虫们冲冲冲! 主要讲述了:渭水北岸的春风,一日暖过一日。昭武营开垦出的那片新田里,嫩绿的麦苗和粟苗如同羞涩的少女,怯生生地舒展着腰肢,在阳光下泛着令人心醉的生机。赵老栓每日天不亮就蹲在田埂上,如同守护稀世珍宝般,细细查看着每一…
《昭录行》精彩章节试读
渭水北岸的春风,一日暖过一日。昭武营开垦出的那片新田里,嫩绿的麦苗和粟苗如同羞涩的少女,怯生生地舒展着腰肢,在阳光下泛着令人心醉的生机。赵老栓每日天不亮就蹲在田埂上,如同守护稀世珍宝般,细细查看着每一寸土地,每一株幼苗。他粗糙的手指捻起一小撮土,感受着其中的墒情,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只有农人才懂的喜悦光芒。
“活了!都活了!”他常常这样喃喃自语,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由衷的笑容。那场春雨带来的生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这片曾被遗忘的土地上蔓延。
然而,李昭的心却并未因新苗的茁壮而完全放松。粮食!种子虽已发芽,但距离收获还有漫长的数月。营地中那点可怜的存粮,在数十张饥饿的嘴巴面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狩猎和采集所得,不过是杯水车薪。更让他忧心的是,随着春耕的深入,体力消耗巨大,若不能保证基本的营养,开荒的进度将大受影响,甚至可能累垮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人心。
“必须想办法补充粮食!”李昭站在土围子简陋的望楼上,望着远处官道上依旧络绎不绝、面黄肌瘦的流民队伍,眉头紧锁。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成形。
“张成!”他唤来正在训练新兵的张成,“带上几个机灵的兄弟,骑上最好的马,去长安方向转转。看看那些大点的流民聚集点,有多少人?领头的都是些什么人?最重要的是…看看有没有可能…招揽些人手过来?”
张成眼中精光一闪:“头儿,你是想…?”
“嗯!”李昭点头,目光锐利,“我们缺人,缺劳力!开荒、筑墙、挖渠、守卫…哪一样不需要人手?光靠我们这几十号人,累死也干不完!那些流民,与其在长安城外等死,不如来我们这里,至少…有活路!”
“可是…粮食…”张成说出了最大的顾虑。
“粮食我来想办法!”李昭语气坚定,“你只管去探路,摸清情况!”
张成领命而去。李昭则立刻召集了王大、赵老栓等核心人员,宣布了他的决定:“从今日起,我们昭武营,对外招纳流民!”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招纳流民?头儿,我们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王大急道。 “是啊,李头儿,再来人,粮食怎么办?”赵老栓也忧心忡忡。
李昭环视众人,沉声道:“我知道大家的顾虑。但诸位想想,没有足够的人手,我们如何开垦更多的荒地?如何筑起坚固的营寨?如何抵御可能再次来袭的强敌?靠我们这几十个人,守不住这片基业!粮食的问题,我来解决!我保证,新来的人,绝不会分走大家碗里的粮食!相反,他们来了,是给我们添砖加瓦,是帮我们更快地打下根基!”
他顿了顿,抛出了最核心的诱惑:“凡入我昭武营者,壮劳力,三日可得肉粥一碗!妇孺老弱,五日可得肉糜一勺!”
“肉粥?肉糜?”众人倒吸一口凉气!在这个易子而食都时有发生的乱世,肉食是绝对的奢侈品!别说流民,就是普通农户,一年到头也未必能沾上几回荤腥!三日一碗肉粥?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头儿…这…这怎么可能?”王大结结巴巴地问。
“怎么不可能?”李昭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们有马!有弓箭!有陷阱!渭水两岸,山林之中,难道没有野物?我们还有渭水!里面难道没有鱼虾?张成的骑兵队,每日巡逻,顺便打猎!王大,你带人设置更多的陷阱,下河捕鱼!赵老丈,你组织妇孺,多采些能吃的野菜、蘑菇!我们勒紧裤腰带,把打到的野物、捕到的鱼虾,优先供给新来的壮劳力!让他们吃饱,有力气干活!”
他指着远处那片正在缓慢扩展的田地:“只要他们来了,帮我们开出一亩新田,种下一粒种子,明年收获的粮食,就足以回报今日这一碗肉粥!这是投资!是用眼前的肉,换未来的粮!更是换人心!换力量!”
李昭的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众人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用肉食招揽流民?这想法太疯狂,太大胆!但细细一想,似乎又蕴含着难以言喻的道理。在这个朝不保夕的年代,一碗实实在在的肉粥,比任何空洞的许诺都更有吸引力!
“干了!”张成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刚安排好探路的人手回来,正好听到李昭的计划,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头儿说得对!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只要有人来,荒地就能变良田!营寨就能更坚固!我们昭武营就能真正立起来!”
“对!干了!” “听李头儿的!” “招人!开荒!”
在张成的带动下,众人的疑虑迅速被一种破釜沉舟的豪情所取代。是啊,与其坐困愁城,不如放手一搏!用一碗肉粥,赌一个未来!
招揽流民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的野火,迅速在长安城外的流民聚集点蔓延开来。
起初,人们只是将信将疑,甚至嗤之以鼻。 “三日一碗肉粥?骗鬼呢!” “就是!肯定是骗人去当苦力,最后连稀粥都喝不上!” “说不定是董卓的爪牙,骗人去修郿坞送死的!”
然而,当第一批抱着试试看心态的十几个青壮流民,在张成派出的向导带领下,跋涉数十里,疲惫不堪地抵达渭北土围子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迎接他们的,不是想象中的破败和绝望,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秩序和生机。土围子虽然简陋,但围墙明显被加固过,上面有持刀的士兵巡逻。营地里,人们虽然衣着破旧,但精神面貌却迥异于长安城外那些麻木的流民。他们或在田间劳作,或在搬运木石加固营寨,或在河边捕鱼,或在林间设置陷阱…每个人都显得忙碌而充实,眼神中透着一种长安流民身上罕见的希望之光。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营地中央的空地上,真的支起了一口巨大的铁锅!锅里翻滚着浓稠的粟米粥,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锅边的一个陶盆里,赫然堆着一些切碎的、还带着血丝的肉块!看那形状,似乎是野兔、山鸡之类的猎物,甚至还有一些小鱼小虾!
“新来的兄弟!排好队!每人一碗肉粥!管饱!” 王大站在锅边,手持木勺,声音洪亮。
那十几个流民,如同做梦一般,排着队,领到了一碗热气腾腾、上面漂浮着油花和实实在在肉末的浓粥!他们颤抖着双手捧起碗,贪婪地嗅着那久违的肉香,然后迫不及待地将滚烫的粥送入口中。咸香、油润、带着肉味的满足感瞬间充斥了口腔,顺着喉咙滑入饥肠辘辘的胃袋,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和力量!有人吃着吃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是真的!真的有肉粥!” “香!太香了!” “这辈子…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粥…”
这十几个流民,如同最好的活广告。当他们带着满腹的饱足感和难以置信的激动返回长安城外的流民点,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昭武营的景象和那碗实实在在的肉粥时,怀疑迅速被渴望所取代。
“真有肉?” “那营地里的人,看着真有精神?” “他们…真招人干活就给肉吃?”
流言如同瘟疫般扩散。饥饿和绝望驱使着越来越多的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拖家带口,沿着渭水,朝着那个传说中的“有肉吃”的地方涌去。
人口的激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希望,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隐忧。
首先便是粮食压力。虽然狩猎、捕鱼、采集野菜的收获在增加,但面对每日新增的几十甚至上百张嘴巴,这点补充依旧是杯水车薪。存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着。李昭不得不亲自带着最精干的狩猎队,深入更远的山林,冒着更大的风险去猎取大型野兽。一次围猎野猪的行动中,甚至有两名队员受了轻伤。
其次便是饮水问题。原本依靠渭水支流和几处泉眼的水源,在数百人的消耗下,很快变得紧张起来。更严重的是,随着人口密集,生活污水的排放开始污染水源下游。营地中开始出现零星的腹泻和发热病例。
“头儿!不好了!赵家媳妇和她家娃都拉肚子拉得脱了形!还有老刘头也发热了!” 王大急匆匆地找到正在指挥加固围墙的李昭,脸上满是焦急。
李昭心中一沉,立刻赶到临时搭建的“医棚”。只见里面躺着七八个病患,个个面色蜡黄,精神萎靡。赵老栓正守在他儿媳和孙子旁边,急得团团转。
“怎么回事?”李昭沉声问道。
“像是…像是时疫!”赵老栓的声音带着恐惧,“喝了不干净的水!肯定是下游的水被…被污了!”
李昭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瘟疫!在这个缺医少药的时代,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刻下令: 第一,隔离病患。 将所有出现腹泻、发热症状的人,全部集中到远离水源和居住区的几间独立土屋中,由专人(主要是康复的老兵和身体强健的妇人)负责照料,严格限制进出。 第二,严控水源。 所有饮用水,必须取自上游最清澈的泉眼或河段。取水处设立岗哨,严禁任何人在上游洗涤、排泄。下游被污染的水源,立刻废弃,并用生石灰(营地存有一些,用于改良酸性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第三,强制煮沸。 再次重申并严格执行“饮水必沸”的铁律!营地内所有取水点,必须立牌警示。由王大带人组成“卫生纠察队”,每日巡查,发现喝生水者,无论何人,一律严惩(主要是罚做苦役)。营地中央设立大型开水供应点,保证所有人,尤其是妇孺,随时能喝到煮沸放凉的开水。 第四,环境清理。 组织人手,彻底清理营地内外的垃圾污物,集中焚烧或深埋。厕所必须远离水源,并每日用草木灰覆盖消毒。所有居住区域,定期撒石灰粉驱虫防病。
命令下达,雷厉风行。尤其是“饮水必沸”这一条,李昭亲自监督,毫不留情。一次,一个新来的流民头目仗着自己带了十几个青壮入伙,偷偷在河边喝生水解渴,被卫生纠察队发现。李昭得知后,不顾其求饶和旁人说情,当众宣布罚其带领手下为营地挖掘三日排水沟(这是最脏最累的活)。此举极大地震慑了所有人,再无人敢触碰这条“红线”。
在李昭近乎苛刻的卫生措施下,疫情被迅速扼杀在萌芽状态。那几名病患,在隔离、饮用煮沸的米汤和草药(赵老栓认得几种止泻消炎的野草)后,也陆续康复。这场小小的风波,不仅没有动摇人心,反而让新老成员都深刻认识到李昭的先见之明和令行禁止的权威。他那“三日一肉粥”的承诺,加上这实实在在的救命举措,让“昭武营”的名声在流民中更加响亮,也使得新来者迅速产生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人口的膨胀,也使得最初的土围子变得拥挤不堪。 简陋的土屋挤满了人,卫生条件难以保证,防御更是捉襟见肘。扩建营地,筑起更坚固的防御工事,迫在眉睫。
李昭再次展现出他惊人的组织能力和规划眼光。他亲自勘察地形,选定在土围子原址向渭水河岸方向扩展,利用一段天然的高坡作为屏障。他召集了营地内所有懂土木营造的老工匠主要是流民中曾经做过泥瓦匠或木匠的人和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一起商议筑城方案。
“李头儿,这墙…怎么个筑法?”一个曾经参与过小城修缮的老工匠问道。 “用土!”李昭斩钉截铁,“就地取材!用渭河边的淤泥,混合挖地基的黄土,掺入切碎的麦秸、茅草增加韧性!用木板夹住,一层层夯实!” 他描述的正是汉代最常见的“版筑法”。 “版筑?”老工匠眼睛一亮,“这法子好!结实!就是费工费力…” “不怕费力!”李昭大手一挥,“我们有的是人!张成!” “在!” “从今日起,停止骑兵队所有非必要的巡逻和狩猎!所有士兵,除必要警戒外,全部投入筑墙!王大!” “在!” “组织所有青壮流民,分成三班!一班挖土取泥,一班运输材料,一班负责夯筑!妇孺老弱,负责切草、烧水、做饭!赵老丈!” “老汉在!” “您带人负责监工!夯土必须实!夹板必须直!每一层土,必须洒水拍实,干透才能筑下一层!这墙,是我们昭武营的命根子!必须筑得牢不可破!”
整个昭武营,如同一个巨大的蜂巢,轰然运转起来。渭水岸边,挖土的号子声震天响;运输材料的独轮车(数量已增加到二十余辆)吱呀呀地穿梭不停;夯筑的工地上,数十名壮汉喊着整齐的号子,挥舞着沉重的木杵(用粗木棒绑上石块制成),将混合好的泥土一层层夯实。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在初春的阳光下蒸腾起氤氲的白气。
李昭更是身先士卒。他脱掉上衣,露出精壮的上身,和士兵、流民们一起,抡起沉重的木杵,奋力夯打着泥土。他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最终结成了厚厚的老茧。他的行动,就是最好的动员令。没有人喊苦喊累,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要将这堵寄托着所有人希望的城墙,筑得又高又厚!
筑墙的过程,也是新老成员加速融合的过程。新来的流民,在“三日一肉粥”的激励和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感染下,迅速融入了这个集体。他们和昭武营的老成员一起挥汗如雨,一起分享食物,一起抵御春寒。共同的劳动,共同的希望,消弭了彼此间的陌生和隔阂。一种“同舟共济,共建家园”的凝聚力,在汗水和泥土中悄然滋生。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奋战,一道高约一丈五尺(约4.5米)、基厚近两丈的土黄色城墙,如同一条蜿蜒的土龙,环绕着扩大了近三倍的营地拔地而起!虽然依旧简陋,远不能与长安的城墙相比,但在这荒凉的渭北平原上,它巍峨矗立,散发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厚重感。城墙四角,用木料搭建起了简易的角楼。面向官道和渭水的方向,开了一座厚重的木制寨门,门上用烧焦的木炭,歪歪扭扭地刻着三个大字——“昭武寨”!
当最后一块夹板被拆除,当第一面绣着“昭武”二字的简陋旗帜用缴获的羌匪旗帜改制的,在新建的角楼上迎风飘扬时,整个营地沸腾了!
“寨子!我们的寨子!” “昭武寨!我们有家了!” “再也不用怕羌匪了!” 欢呼声、呐喊声、哭泣声交织在一起,直冲云霄。人们抚摸着粗糙而坚实的城墙,感受着脚下这片真正属于他们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自豪感。
李昭站在新筑的寨墙上,望着寨内熙熙攘攘的人群粗略估计已超过五百人,望着寨外那片已经扩展到数百亩、绿意盎然的田地,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渭水,胸中豪情激荡。
五百人!一座寨!数百亩田!这是他们用汗水、智慧,甚至鲜血,在这乱世中硬生生开辟出的一片天地!从颍川弃子,到流民头领,再到如今这五百余口、初具规模的“昭武寨”之主,这条路,他走得艰难,却也走得无比坚定。
“李头儿!你看那边!”张成指着寨外官道的方向。
只见一支规模不小的流民队伍,正朝着昭武寨的方向缓缓行来。队伍中,一面用树枝挑着的破布上,依稀写着“投奔昭武,求活路”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
李昭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他知道,昭武寨的名字,连同那“三日一肉粥”的传说,已经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更多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灵魂,朝着这片希望之地汇聚而来。
小说《昭录行》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