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古言脑洞小说的你,有没有读过这本《艺之神》?作者“大道三千智取奇异”以独特的文笔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宫束班民间艺人形象。本书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最新章节第13章,赶快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吧!主要讲述了:咱宫束班那群憨货在轩辕帝手下捣鼓青铜器那会儿,简直把部落的炼火坊变成了“笑料制造营”。就说三糙子班主领着人第一次跟“铜疙瘩”较劲吧,现在祠堂里还传得津津有味——倒不是因为他们造出了啥惊世骇俗的宝贝,纯…
《艺之神》精彩章节试读
咱宫束班那群憨货在轩辕帝手下捣鼓青铜器那会儿,简直把部落的炼火坊变成了“笑料制造营”。就说三糙子班主领着人第一次跟“铜疙瘩”较劲吧,现在祠堂里还传得津津有味——倒不是因为他们造出了啥惊世骇俗的宝贝,纯粹是这群人能把正经事干得比部落里的狒狒还闹腾。
那会儿轩辕帝刚跟蚩尤打完一场硬仗,缴获了些泛着绿光的石头,据说是“能化水的硬疙瘩”。帝指着石头说:“把这玩意儿炼成能砍能砸的家伙,比石器厉害十倍。”三糙子拍着胸脯应承,转头就把石头堆在炼火坊门口,对着徒弟们发号施令:“神农爷那会儿烧陶用泥巴裹着烧,这石头硬,咱用泥巴裹三层!”
结果一群人围着石头糊泥巴,糊得跟给石头穿棉袄似的,架起火来烧。烧了三天三夜,泥巴都烧成了陶壳,敲开一看,石头还是硬邦邦的,就表面熏黑了点。有个叫铁蛋的徒弟,急得拿石斧去劈,“哐当”一声,石斧崩了个豁口,石头上就留个白印。三糙子蹲在地上瞅着石头,突然跳起来给了铁蛋后脑勺一下:“傻啊!火不够旺!去,把部落里所有的松脂都拿来,往火里扔!”
松脂一扔进去,火苗“腾”地窜起三尺高,黑烟滚滚呛得人直咳嗽。一群人捂着鼻子蹲在旁边等,等得眼皮打架,陶壳终于裂开道缝,里面露出点红通通的东西。三糙子喊:“成了!快扒开!”铁蛋手快,伸手就去掰陶壳,刚碰到就“嗷”一声蹦起来,手指头烫得跟红烧猪蹄似的,嘴里还嚷嚷:“软了软了!那石头化成红水了!”
一群人七手八脚把陶壳扒开,果然有股亮晶晶的红水在里面晃,像刚熬好的糖浆。三糙子兴奋得直搓手:“快!找个石槽子,把这水倒进去!”徒弟们手忙脚乱搬来个挖空的青石槽,三糙子拿根木棍往陶壳里一搅,想把红水引出来,结果那红水刚碰到木棍就“滋啦”一声,木棍烧起来了。他手一抖,陶壳“哐当”掉地上,红水泼了一地,在泥地上烫出一串小坑,冒着白烟就凝固了,变成一块黑不溜秋的疙瘩,看着还没石头值钱。
铁蛋心疼得直跺脚:“班主!咱三天的松脂白烧了!”三糙子却捡起那块疙瘩,掂量着说:“你看这玩意儿,砸地上都不裂,比石头硬!下次咱不用石槽,用大竹筒试试?”
第二次折腾更绝。他们听部落里的老巫说,“红水”得趁热倒进模子里才能成型。三糙子就让人用黄土捏了个斧头的模子,晒干了往里面倒铜水——这次倒是没洒,铜水在模子里咕嘟咕嘟冒泡,看着挺像回事。等凉透了,一群人围着模子敲,想把斧头取出来,结果黄土模子跟铜斧头粘得死死的,敲了半天,斧头没出来,模子碎成了渣,铜斧头也被敲得坑坑洼洼,刃口歪歪扭扭,像个被踩扁的窝头。
有个叫二柱子的徒弟,看着那“斧头”突然笑出声:“班主,这玩意儿拿去砍柴,怕是树没砍断,斧头先断成两截!”三糙子瞪他一眼,拿起斧头往旁边的树干上一劈——“当”的一声,树干没咋地,斧头刃卷了,还弹回来砸在他脚背上,疼得他抱着脚跳:“娘嘞!这玩意儿硬归硬,咋这么脆?”后来才琢磨明白,黄土模子没烧透,里面有潮气,铜水一浇进去就炸了小气泡,凝固后全是沙眼,能不脆吗?
最让轩辕帝哭笑不得的是造“礼器”那次。打完胜仗要祭天,帝说要个像样的铜鼎装祭品。三糙子领了任务,豪气万丈地说要做个“三足两耳”的鼎,比部落里最大的陶罐还气派。他们这次学聪明了,把黄土模子烧得干透,还在模子内壁抹了层草木灰,说能防粘。铜水倒进模子里时,咕嘟声都透着顺溜,三糙子叉着腰说:“这次准成!”
结果开盖那天,所有人都傻了眼:鼎是铸成了,三足两耳都齐活,就是鼎肚子上多了个大窟窿——原来烧模子的时候,有只老鼠钻进去做窝,被烧死在里面,铜水一浇,正好在那儿留了个老鼠形状的洞。三糙子气得差点把鼎砸了,铁蛋却指着那窟窿说:“班主,要不咱往洞里塞块玉?就当是……是神兽咬了一口?”
后来他们还真找了块绿玉,打磨成老鼠形状塞进洞里,居然歪打正着,看着有种说不出的野趣。祭天的时候,轩辕帝盯着那鼎上的玉老鼠,问三糙子:“这是啥讲究?”三糙子硬着头皮说:“回帝!这叫‘鼠抱鼎’,寓意五谷丰登,连老鼠都来守着粮食!”帝听了居然没骂他,还摸着鼎说:“有点意思,比光溜溜的鼎看着热闹。”
不过要说最爆笑的,还是他们试铸剑那次。三糙子想做把“削铁如泥”的铜剑,让铁蛋烧了七天七夜的火,炼出的铜水看着金灿灿的,比之前的都亮。他亲自掌勺往剑模里倒,倒到一半,铜水突然“噗”地冒了个大泡,溅出来的铜珠落在旁边堆着的干草上,瞬间燃起大火。一群人慌得手忙脚乱,有的拿水泼,有的拿沙子盖,铁蛋急中生智,抱起旁边装水的陶罐就往火上浇——结果那陶罐是上次没烧好的,一遇高温“咔嚓”裂了,水全泼在火堆上,“滋啦”一声,浓烟滚滚,把炼火坊的顶都熏黑了。
等火灭了,剑模早就被烧裂了,里面的铜剑弯得像条蛇,剑柄还缺了一块。三糙子看着那把“蛇形剑”,突然一拍大腿:“哎!这样挺好!打架的时候能绕开对方的兵器!”他拿起剑比划着,结果没握住,剑“嗖”地飞出去,正好插在轩辕帝刚派人送来的那捆战旗上,把“轩辕”二字戳了个窟窿。送旗的士兵吓得脸都白了,三糙子赶紧跑过去拔剑,嘴里念叨:“你看这剑多锋利,插旗都不费劲!”
现在宗门的老谱上记着,当年宫束班在轩辕帝手下,前前后后炼废了七十二块铜疙瘩,烧坏了三十九根木棍,烫坏了五十六双草鞋,才总算捣鼓出能看的铜斧头、铜箭头——虽然离“精美”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那股子“烧不坏、砸不垮”的憨劲儿,倒成了咱宫束班的规矩。就像三糙子刻在炼火坊墙上的那句话:“铜水烫手,咱就多裹几层布;模子粘住,咱就多烧几遍火。啥手艺不是从笑话里熬出来的?”
后来轩辕帝看着他们炼出的那些歪瓜裂枣,居然还夸了句:“这群憨货,虽然笨,但眼里有火。”这话现在还挂在宗门的祠堂里,旁边摆着块据说是当年第一块铜疙瘩的残片,黑黢黢的,却比任何金器都让人踏实——毕竟,再厉害的传奇,不都是从一群人的“瞎折腾”开始的吗?
小说《艺之神》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