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书酱
好看的文学小说分享

错位时空里的暖光小说,错位时空里的暖光在线阅读

错位时空里的暖光》是一本引人入胜的都市日常小说,作者“百草堂的吕阳生”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李刚刘雯静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最新章节第12章,热爱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主要讲述了:李刚端着小米粥的手停在半空,窗外的鸟鸣声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他望着空荡的小路,刘雯静回头望来的那一眼仿佛还印在玻璃上,带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碗里的粥冒着热气,氤氲了他的视线,恍惚间竟分不清这是 1…

错位时空里的暖光小说,错位时空里的暖光在线阅读

《错位时空里的暖光》精彩章节试读

李刚端着小米粥的手停在半空,窗外的鸟鸣声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他望着空荡的小路,刘雯静回头望来的那一眼仿佛还印在玻璃上,带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碗里的粥冒着热气,氤氲了他的视线,恍惚间竟分不清这是 1998 年的清晨,还是 2025 年某个相似的黎明。

收拾碗筷时,他发现水槽里还泡着昨晚的搪瓷杯,杯底沉着几朵菊花。水流冲击碗碟的哗哗声里,混杂着隔壁传来的收音机声响 —— 一个略带沙哑的男声正在播报新闻,“长江流域水位持续上涨,防汛指挥部已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李刚的手猛地一顿,这个新闻像一把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

他记得 2025 年的纪录片里提过 1998 年的特大洪水,那些决堤的堤坝、冲锋舟上的解放军、泡在水里的救灾物资…… 曾经只是黑白影像里的画面,此刻却变成了收音机里鲜活的现实。他关掉水龙头,走到客厅打开那台老式黑白电视机,屏幕上满是雪花点,旋钮转动时发出咔啦咔啦的声响。

“得等中午才有信号,” 刘雯静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她手里拎着一个布包,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我刚从早点铺回来,给你买了油条。” 布包里的油条还冒着热气,金黄的外壳泛着油光,散发着诱人的麦香。

李刚连忙接过布包,指尖触到滚烫的油纸:“你不是上学去了吗?”

“今天周六呀。” 刘雯静弯腰换鞋,浅蓝色的背带裤沾了些尘土,“刚才在楼下碰到张阿姨,她说你在摆弄电视,是不是想看新闻?” 她从五斗柜里翻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我爸有个习惯,每天都会把重要新闻记下来,你要是感兴趣可以看看。”

笔记本的封面是红色的,印着 “劳动最光荣” 五个烫金大字,边角已经磨得发白。李刚翻开第一页,工整的钢笔字记录着 1998 年 1 月 1 日的新闻:“新年第一天,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正式挂牌上市”。他一页页往后翻,目光停留在 6 月 12 日那页 ——“世界杯小组赛,巴西队 3 比 0 战胜摩洛哥队”。

“你也看世界杯?” 李刚抬起头,语气里带着一丝惊讶。2025 年的他是个资深球迷,家里的电视柜上摆满了历届世界杯的纪念币。

刘雯静的脸颊泛起红晕,伸手拢了拢耳边的碎发:“偶尔看,班上男生总在讨论罗纳尔多。” 她指着笔记本上的某行字,“你看这儿,我爸写着‘国产手机品牌波导推出新款机型,售价 1999 元’,这个价格在咱们这儿能买台彩电了。”

李刚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心里泛起一阵波澜。1999 元的手机在 1998 年是奢侈品,可在 2025 年,这个价格只能买到最基础的入门款。他想起自己口袋里那部碎屏的智能手机,里面存着几百个联系人、无数张照片和各种 APP,那些在 2025 年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这里却像是天方夜谭。

“你们平时联系都用固定电话吗?” 他试探着问,目光落在客厅墙角那部绿色的电话机上,机身带着旋转拨号盘,线绳缠绕着几个结。

“是啊,” 刘雯静倒了杯凉开水递给他,“长途电话可贵了,三分钟就要两块钱。我表姐在深圳打工,半年才打一次电话回家。” 她顿了顿,好奇地打量着李刚,“你以前用什么联系?”

“我……” 李刚差点说错 “微信”,连忙改口,“我以前用传呼机,后来丢了。” 这个回答不算说谎,2000 年初他确实用过数字传呼机,只是没想到在 1998 年,这已经算是时髦物件。

刘雯静果然露出惊讶的表情:“传呼机?那可是稀罕东西!我们厂只有厂长才有。” 她走到书桌前,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折叠的报纸,“你看这个,《经济参考报》上说,北京中关村已经有互联网公司了,叫什么‘新浪’,能发电子邮件呢。”

李刚接过报纸,头版的标题赫然写着 “互联网浪潮席卷中国”。黑白照片里的年轻人穿着西装,举着 “中国黄页” 的广告牌,背景是简陋的办公室和老式电脑。他的心脏猛地一缩 —— 马云创办的中国黄页正是在 1998 年进入发展关键期,而他此刻手里攥着的,竟是见证历史的报纸。

“电子邮件是什么?” 刘雯静的声音带着好奇,像颗小石子投进李刚的心湖。

“就是…… 通过电脑发送的信件,几秒钟就能从北京传到上海。” 他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却发现很多词汇在这个年代都显得晦涩。当他提到 “智能手机”“移动支付” 时,刘雯静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像在听天方夜谭。

“不用带钱就能买东西?” 她不可思议地张大嘴巴,“那岂不是会被人骗?”

李刚笑了笑,突然意识到两个时代的鸿沟有多深。他想起 2025 年女儿对着自动贩卖机喊 “支付宝到账” 的样子,再看看眼前这个对移动支付充满怀疑的女孩,时空的错位感让他一阵恍惚。

中午时分,电视终于有了信号。中央台正在播放抗洪救灾的新闻,画面里的解放军战士背着老人蹚过齐腰深的洪水,浑浊的水花溅在他们的迷彩服上。刘雯静看得眼睛红红的,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盒,数出十张十元纸币:“我想给灾区捐款。”

“厂里组织捐款了吗?” 李刚看着她认真的侧脸,铁盒里的硬币叮当作响。

“还没,” 她把钱仔细地放进信封,“但我看新闻里说,好多人都没地方住了,肯定很需要帮助。” 信封上的字迹娟秀,写着 “抗洪救灾指挥部收”。

李刚的心被什么东西触动了。在 2025 年,捐款只是手机上的一个数字操作,而在这里,十张十元纸币是一个普通家庭几天的生活费。他从口袋里摸出昨天挣的十五块钱,塞进刘雯静手里:“也算我一份。”

“这是你的工钱……” 刘雯静想推回来,却被他按住手。

“灾区更需要。” 李刚的语气很坚定。他知道这场洪水会造成多大的损失,也知道这些钱或许能救一条命。

下午,刘雯静要去邮局寄捐款,李刚主动提出陪同。走出红旗社区,街面上的景象让他目不暇接:自行车流像潮水般涌过路口,车铃叮铃作响;路边的音像店在播放《相约一九九八》,那英和王菲的歌声飘得很远;几个孩子围着爆米花机,捂着耳朵等待 “嘭” 的一声巨响。

邮局里挤满了人,大多是寄钱寄物到灾区的。柜台前的黑板上写着 “平信八毛,挂号信两块”,一个穿中山装的老人正在填写汇款单,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格外清晰。刘雯静踮着脚尖递上信封时,李刚注意到墙上的电子钟显示 14:30,日期旁边标注着 “戊寅年闰五月廿一”。

从邮局出来,两人沿着街道慢慢走。路过一家书店时,刘雯静停下脚步,指着橱窗里的书:“我想买本《市场营销学》,听说对高考报志愿有帮助。” 橱窗里的书脊泛黄,定价大多在十几元,最贵的一本《资本论》要三十五元。

李刚的心突然一动。他在 2025 他做过多年市场分析,对市场营销的理解远超这个年代的人。如果能帮刘雯静考上理想的专业,也算是报答她的收留之恩。“我帮你看看吧,” 他推开书店的门,一股油墨味扑面而来,“或许我能给你些建议。”

书店里的书架高达天花板,木质的书架上贴着 “文学类”“科技类” 的标签。一个戴老花镜的店员正在用算盘算账,噼里啪啦的声响在安静的店里格外刺耳。李刚在经济类书架前停下,指尖划过一本本封面朴素的书 ——《市场经济学》《推销技巧》《广告原理》…… 这些在 2025 年早已被淘汰的理论,此刻却崭新地立在货架上。

“这本不错。” 他抽出一本《现代市场营销策略》,作者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出版日期是 1997 年。翻开扉页,里面的案例还停留在 “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海尔冰箱的售后服务模式”,这些在后世被写进教科书的经典案例,此刻却还是新鲜出炉的商业实践。

刘雯静接过书,指尖划过定价:“十八块五,好贵啊。” 她犹豫着要不要放回去,手指在书脊上反复摩挲。

“我买给你。” 李刚掏出今天刚领的十五块工钱,又从口袋里摸出刘雯静昨天给的五块钱,凑够了书钱。店员用牛皮纸把书包好,系上麻绳时说:“现在的年轻人都爱看琼瑶,像你们这样看经济书的可不多。”

走出书店时,夕阳正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刘雯静抱着书,脚步轻快得像只小鸟:“谢谢你,李刚。等我考上大学,一定把钱还你。”

“不用还,” 李刚看着她眼里的光,“就当是…… 谢谢你的菊花茶。”

路过菜市场时,一阵争吵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一个卖西瓜的摊主正和顾客争执,原因是顾客觉得秤不准。摊主急得脸红脖子粗,举着杆秤喊道:“我这是十六两的老秤,绝对足斤足两!”

李刚突然想起 2025 年的电子秤,精确到克的数字显示让买卖双方省去了多少争执。他正要上前解围,却看到刘雯静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弹簧秤:“张叔叔,用这个称称吧,我爸说这个准。”

摊主愣了一下,接过弹簧秤称了称西瓜,脸色缓和下来:“还真是我看错了,多算了二两。” 他从筐里拿出一个小西瓜递给刘雯静,“赔礼道歉,这个送你。”

回去的路上,刘雯静把小西瓜抱在怀里,像抱着个宝贝:“我爸说,做生意就得诚信,不然做不长久。” 她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一样敲在李刚心上。他想起 2025 年那些充斥着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的商业环境,突然觉得这个用杆秤和弹簧秤较真的年代,竟有着难得的纯粹。

晚饭时,刘雯静的父母终于回来了。刘建国黝黑的脸上带着疲惫,手里拎着一个麻袋,里面装着乡下带来的红薯。他妻子王秀兰是个爽朗的中年妇女,一进门就拉着刘雯静的手问长问短,看到李刚时愣了一下,眼神里带着审视。

“这就是你说的那个小李?” 王秀兰把红薯放进厨房,围裙上沾着泥土,“多亏你照顾我们家小静,不然她一个人在家我还不放心。” 她的语气很热情,却在转身时悄悄给刘建国使了个眼色。

李刚局促地站起来,手不知道往哪放:“叔叔阿姨好,给你们添麻烦了。”

“客气啥。” 刘建国掏出旱烟袋,烟丝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听小静说你失忆了?有没有想起什么线索?”

李刚摇了摇头,心里有些发慌。他知道自己的谎言迟早会被戳穿,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没关系,慢慢想。” 王秀兰端上一盘炒红薯叶,翠绿的叶子上还沾着水珠,“先在这儿住下,等想起家在哪再说。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但多双筷子还是有的。”

晚饭的气氛有些微妙。王秀兰不断给李刚夹菜,眼神却总在他身上打转;刘建国沉默地抽着旱烟,偶尔问几句厂里的事;刘雯静则不停地给父母讲今天捐款的事,试图打破尴尬。当李刚提到南边菜市场的鸡蛋比北边便宜四毛钱时,王秀兰眼睛一亮:“真的?那明天我去南边买。”

饭后,刘建国让李刚陪他去院里劈柴。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斧头劈在木头上的 “咚咚” 声里,刘建国突然开口:“小李,你说实话,你是不是遇到啥难处了?”

李刚的手猛地一顿,斧头差点劈到脚。他看着刘建国黝黑的脸上带着真诚的关切,心里的防线突然崩塌了一角:“我…… 我确实遇到点事,但现在不方便说。请您相信我,我不是坏人,等我缓过这阵子,一定会报答你们的恩情。”

刘建国沉默了半天,吐出一口烟圈:“我看你是个实诚人,也不像坏人。但小静还小,有些事……” 他没说下去,却用斧头把一根粗柴劈成两半,“不管啥难处,总会过去的。”

回到屋里时,王秀兰已经给李刚收拾好了客房。房间里摆着一张旧木床,铺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床单,墙角放着一个掉漆的木箱。“委屈你了,将就着住。” 王秀兰的语气很温和,“有啥需要尽管说,别客气。”

躺在床上,李刚听着隔壁传来的鼾声,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刘雯静白天看捐款新闻时红红的眼睛,想起王秀兰给灾区汇款时毫不犹豫的样子,想起刘建国那句 “不管啥难处,总会过去的”…… 这些在 1998 年看似平常的瞬间,却像一束束光,照亮了他穿越而来的迷茫。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刚拿起那本《现代市场营销策略》,指尖划过刘雯静用铅笔做的标记,突然明白自己穿越到这个年代,或许不只是为了生存。

这个有着抗洪救灾的众志成城、有着杆秤上的诚信为本、有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的 1998 年,有着太多 2025 年丢失的东西。而他,一个来自未来的穿越者,或许能在这里找到比生存更重要的意义。

夜深了,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悠长而苍凉。李刚把书放在枕边,闭上眼睛。明天,他还要去厂里搬轴承,还要继续在这个陌生的年代挣扎求生,但他的心里,却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坚定。

因为他知道,了解时代差异的不仅是他,这个时代也在用它独有的方式,悄悄改变着他。而这份改变,才刚刚开始。

小说《错位时空里的暖光》试读结束!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