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氤氲的火锅热气,模糊了她的视线,也模糊了她心头翻涌的复杂滋味,但模糊不了颜如卿心底那片冰冷的清醒。
筷子夹起的毛肚在红汤里翻滚,她的思绪却沉在更深的旋涡里。
一个声音,冷静到近乎残酷,在她心底反复回响:
她配不上他。
这念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
他像天边耀眼的星辰,家世、能力、外貌、性格,无一不是光芒万丈。
而她呢?颜若卿低头看着碗里漂浮的蒜末,仿佛看到了自己——如此普通,像一粒微小的尘埃,落在人群里瞬间就会被淹没。
她的小县城出身,她那份需要努力“上岸”才能稳固的工作,她身后那个带着伤痕和局限的单亲家庭,她沉默寡言、谨慎小心的性格……
这些“普通”在他那耀眼的“好”面前,被无限放大,变得如此刺眼和寒酸。
巨大的鸿沟,不仅仅是物质,更是成长轨迹和人生境遇的悬殊,让她本能地感到一种深切的、难以逾越的距离感。
这样的结合,在她看来,本身就是不稳定的根源。
她并非质疑周琰此刻的人品,人心易变,世事难料。
他那般耀眼,围绕他的目光和诱惑只会多不会少。
谁能保证,当激情褪去,当更“合适”、更“门当户对”的风景出现时,他不会动摇?
即使恋爱了,结婚了,那看似坚固的堡垒也可能在现实的冲击下分崩离析——离婚、出轨……
这些冰冷的词汇在她脑海中闪过,并非恶意揣测,而是对人性复杂和现实残酷的一种悲观预判。
更深的恐惧在于,她对自己毫无信心——她不相信自己有那份独特的魅力,能成为他漫长人生里唯一且坚定的选择。
留住他?她连想都不敢深想。
还有那更现实、更冰冷的考量。
周琰如此优秀,他的家庭呢?
那样优渥的条件,会容许他选择一个像自己这样“普通”的女孩吗?
说不定某一天,一个家世相当、教养良好的“门当户对”的对象,就会被顺理成章地安排到他面前。
到那时,她该如何自处?
是成为别人茶余饭后同情的谈资,还是成为他自己都难以启齿的“曾经”?
那份尴尬和屈辱,光是想象,就让她心如刀绞。
“不如不开始。”
这个结论,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在她心底尘埃落定。
从一开始就掐灭那点微弱的火苗,至少能保全自己的尊严,避免日后更大的狼狈和痛苦。
这是她能想到的,对自己最安全的保护。
然而,就在这冰冷的理智之墙内,一丝微弱却滚烫的暖流,像倔强的藤蔓,悄悄探出头——那是一丝侥幸,一种几乎不敢宣之于口的奢望。
她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藏着一个渺茫的期待:万一呢?万一他是真的、真的喜欢她,喜欢到可以无视这些鸿沟呢?
万一他能有那份勇气和决心,为她对抗世俗的眼光、家庭的阻力,排除万难也要和她在一起呢?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带着甜蜜的诱惑,让她心尖猛地一颤。
但下一秒,更沉重的冷水便兜头浇下。
她用力眨了眨眼,驱散那点不切实际的幻想。
“清醒点,颜若卿。” 她在心里狠狠告诫自己。
这不是那个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的年代了。
这是一个充斥着选择、诱惑和快速更迭的时代。
她太清楚了,像周琰那样的人,他的世界广阔无边,他的人生有无数种精彩的可能。
她有什么? 她只有一份小心翼翼的“普通”。
她凭什么指望他放弃整片森林,只为她这一棵不起眼的小树停下脚步?
指望他为她“排除万难”?
这简直是痴人说梦,是童话里才有的情节。
她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那丝侥幸的暖意,瞬间被冰冷的现实冻僵,只剩下更深的苦涩和自我嘲讽。
她默默地嚼着碗里的食物,美味的火锅此刻也尝不出太多滋味。
心湖之上,理智的冰层再次冻结,将那点刚刚冒头的、名为“奢望”的涟漪,彻底封存。
不开始,就不会有结束的痛,这是她为自己选择的、最安全也最孤独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