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书酱
好看的文学小说分享
大明:老五逆子,求我当皇帝小说,大明:老五逆子,求我当皇帝在线阅读

大明:老五逆子,求我当皇帝

作者:1只毛豆

字数:180532字

2025-11-17 06:33:02 连载

简介

完整版历史脑洞小说《大明:老五逆子,求我当皇帝》,此文从发布以来便得到了众多读者们的喜爱,可见作品质量优质,主角是朱橚,是作者1只毛豆所写的。《大明:老五逆子,求我当皇帝》小说已更新180532字,目前连载,喜欢看历史脑洞属性小说的朋友们值得一看!

大明:老五逆子,求我当皇帝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徐妙云愕然,这般腌臜之处竟有良药?

“殿下所言灵药在何处?”

她眸中泛起好奇,似又窥见夫君一桩秘密。

朱橚掀开罩布,架子上赫然陈列着……

霉变的食物。

徐妙云望着这诡异场景,不觉毛骨悚然。

朱橚提到的能救孙贵妃的东西,竟是这些发霉的食物。

徐妙云看得手脚发凉,心里发怵。

朱橚却如获至宝,双眼放光。

夫君该不会是在炼制害人的 ** 吧?

徐妙云的眼神透着古怪,怎么看都觉得这场景不太正经。

但朱橚毫不在意徐妙云的疑虑,只顾盯着那些霉菌,满脸欣喜。

青霉菌,终于培育成功了。

“徐通,去隔壁取些米和山芋磨成汁,我要配培养基!还有那个漏斗状的器具也拿来!”

青霉菌一长成,朱橚便开始收集,准备自制青霉素。

徐妙云得了吩咐,立刻行动起来。

夫妇二人各自忙碌。

当徐妙云将米和山芋汁递给朱橚后,便目瞪口呆地看着他的操作。

朱橚先将培养基倒入一个容器。

光是看到那容器,徐妙云就暗自吃惊。

玻璃!吴王竟用玻璃器皿来制药?

在大明,玻璃虽非稀世之物,但也珍贵非常。

自唐朝胡商带入中原,到如今仍是稀罕物件,价值不菲。

寻常皇子若得一件玻璃器皿,必定小心珍藏。

哪有像朱橚这般,将污秽之物放入其中?

徐妙云看着霉菌沾染晶莹的玻璃,心中隐隐作痛。

可朱橚神情专注。

他用一块特殊的布裹住器皿,又取来棉花,置于漏斗上。

“殿下这是在过滤?”

大明在朱元璋推行下,棉花并不少见。

朱橚以棉花过滤后,又将菜籽油倒入滤液中。

徐妙云虽紧盯不放,却越来越看不懂他的操作。

时而过滤,时而提纯,时而蒸馏。

他还弄出炭粉等物。

经过繁杂的步骤,朱橚终于提取出所需之物。

最后,他取出更精巧的玻璃器皿进行培养。

那些流光溢彩的玻璃,让徐妙云嗅到了银子的气息。

可朱橚全然不顾,甚至失手打碎了一件也毫不心疼。

徐妙云看着眼前的情景,心疼如刀割。

这些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再过七天,青霉菌就能培育完成了!”

“到时候就能制出低浓度的青霉素了!”

“可惜现在培养的菌种数量不够,不然就能直接配制注射药剂了。”

“娘娘的病可能需要注射治疗,眼下先用这个法子应付吧。”

朱橚小心收好实验器具,取出上次在宫外培育的青霉菌。

这些霉菌关乎孙贵妃的性命。

他将菌液精心熬制成丸,制成了世间第一批青霉素药丸。

少年郑重其事地将药丸收入怀中,如同捧着稀世珍宝。

一旁的徐妙云忍不住问道:

“殿下,这就是您说能救贵妃娘娘的神药?”

“这东西真能吃吗?”

全程目睹制作过程的徐妙云满心怀疑,毕竟原料竟是发霉食物上长出的绿毛。

要她吞下这种东西,怕是要把胆汁都吐出来。

朱橚却信心十足:

“不仅能吃,而且保证药到病除!”

即便在后世,青霉素也是功效卓著的广谱抗菌药。

虽非万能灵丹,

却能弥补传统医术的不足。

在朱橚看来,中医调理根本确有奇效,

但对急性炎症的治疗受限于药材特性,效果稍逊。

若能中西合璧,大明医术必能更上层楼。

当务之急是回宫救治母妃。

“我们走!”

朱橚拉着徐妙云重新汇入应天府川流不息的人潮中。

与此同时,

大明王朝的金銮殿上,

一场好戏正要开场——

030 陛下欲封吴王为圣?龙颜震怒

朝堂氛围一如往常,

朱元璋高坐龙椅,太子侍立阶下。

中书省左右丞相李善长、徐达,

率领文武百官分列两侧。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授徐达征虏大将军印,统率王师北伐,驱逐胡虏, ** 华夏,重整纲常,拯济苍生!”

“臣领旨谢恩!”

等候多时的徐达终于接过兵符,跪拜行礼。

想起女儿先前的叮嘱,他正要开口奏报——

殿中,徐达上前一步,沉声道:“陛下,臣常年领兵征战,实在难以兼顾中书省右相之职!”

他神色郑重,继续道:“若因臣之故耽误朝政大事,臣心中难安。

恳请陛下收回臣的右相之位,另择贤能!”

“如此,徐达方能专心为大明北伐效力!”

朱元璋闻言微怔,心中暗赞徐达这手高明。

他本就存了收回徐达相位的心思,只是苦于没有合适机会。

没想到这耿直武人竟主动请辞,着实出乎意料。

“老五当真是娶了个贤内助。”

朱元璋暗自思忖,“这主意,必是徐家那丫头所出。”

他对这位儿媳徐妙云愈发满意,当即朗声道:“魏国公忠心可嘉,朕心甚慰!”

“准奏!”

朱元璋爽快地批准了徐达的请辞,引得满朝哗然。

中书省乃朝廷中枢,右相之位仅次于左相李善长,可谓位极人臣。

徐达突然卸任,顿时引发诸多大臣心思浮动。

胡惟庸眼中精光闪动,不着痕迹地瞥向御史中丞刘伯温。

二人目光短暂相接,随即各自移开,皆心照不宣。

群臣尚在震惊之际,太子朱标会意地上前:“诸位大臣可有本奏?”

见众人犹自怔忡,太子顺势道:“父皇,儿臣倒有一事禀报。”

“这是昨日五弟与父皇论道的内容,儿臣命人记录在此。”

说着呈上朱橚所著的《农经》。

朱元璋展卷览阅,连声称赞:“太子有心了!”

“不想老五竟有这般才能,倒是朕小觑他了。”

皇帝佯装惊讶道,“这孩子平日不读圣贤书,专好这些旁门左道。

不过此书,甚好!”

“我朱家皇子心系黎民,不忘农事根本,很好!”

父子二人一唱一和,满朝文武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这场父子二人的表演,实在夸张得令人发指。

陛下若想放那混世魔王一马,何必拐弯抹角?直说便是。

朱标命太监将连夜赶制的农经分发给满朝文武,每人一册。

众人翻开细看,不少人神色渐渐凝重。

大明朝初建,许多官员出身贫寒,对农耕之事并非一窍不通。

农经以朱橚的视角,记录他与洪武皇帝的对谈,探讨种田、畜牧等诸多学问。

洪武皇帝问,五皇子朱橚答,答案竟能切中要害。

其中一些技术是千百年来农民总结的经验,若非真正务农之人,根本无法知晓。

百官看得出,朱橚并非胡言乱语。

而另一些技术,则让他们震惊不已。

譬如公猪的 ** 技巧,前朝大元已然流行,但五皇子却能推陈出新,在卫生与手法上更进一步。

再如母猪的产后护理,竟有如此精细的规程,普通百姓养豚,何曾见过这般讲究?

倘若此书真是那位混世魔王所著,百官对他的印象顿时大为改观。

“好!”

徐达身为朱橚的丈人,率先为女婿捧场。

其余官员也反应过来,纷纷称赞。

“吴王殿下此书,道尽农耕精髓!”

“早习得殿下的母猪护理之术,我家的母猪也不至于夭折!”

“殿下此著,实乃传世之作,陛下圣明,朱家出俊杰……”

“微臣读之,茅塞顿开,此书当广传天下,开民智!”

朱橚的风评因该书骤然好转,连朱元璋都略感意外。

群臣心思通透,夸赞此书原因有三:

其一,此书确实精妙绝伦,无可挑剔;

其二,他们看出皇帝欲为朱橚正名,既因舐犊情深,亦为顾及徐达颜面;

毕竟徐达长女已许配朱橚,若其仍是混世魔王之名,徐大将军面上无光。

至于其三——

徐达卸任右相,此事牵涉甚广,谁又敢不谨慎?

这不仅关乎官场格局的变迁,

更是整个文官集团与地方势力的震荡。

此时不向皇帝示好,更待何时?

朱元璋看透其中关窍后,对徐达愈发感激——

若无徐达主动辞官,为皇子铺路的声势绝不会如此顺利。

既然时机难得,朱元璋决意扶持朱橚上位。

“父皇,请为此书赐名!”

太子朱标适时递上台阶。

朱元璋略作思索:”便叫《农经》如何?”

满朝谄媚之声戛然而止。

《农经》?

经书?!陛下莫非……要捧五殿下成圣?

众臣此刻方悟皇帝用心。

文官之首、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当即出列:”臣以为此名不妥!”

话音未落,群臣伏地高呼:”臣附议!”

朱元璋的布局竟遭当庭阻击,

眼中寒芒骤聚。

031 君臣对峙·番薯宴

庙堂博弈从不需要虚张声势,

能立于殿前者皆是人中龙凤。

当《农经》二字出口刹那,

众臣便已看穿朱皇帝的意图——

这是要将朱橚捧上令人战栗的高台:封圣!

何为圣人?

孔孟朱子之流,

乃天下读书人的精神图腾。

他朱橚凭何借这本粗浅之作晋位圣贤?

此等微末技艺,也配冠以”经”字?

李善长振臂一呼,

各派官员竟罕见地同心谏阻。

微信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