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今天要推的小说名字叫做《大明:穿越洪武,开局救活太子妃》,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历史脑洞作品,围绕着主角戴毅恒朱元璋之间的故事所展开的,作者是会吃芒果的猫咪。《大明:穿越洪武,开局救活太子妃》小说连载,作者目前已经写了217849字。
大明:穿越洪武,开局救活太子妃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戴毅恒溜回太医院时,他师父正埋头整理医案。
一听见脚步声,老太医立刻抬起头。
眼神里一半是询问,一半是藏不住的担忧,明显等他半天。
“师父。”戴毅恒定了定神,恭敬行礼,声音还有点飘。
戴思恭把他从头到脚扫了一遍,见人全须全尾的,轻轻松了口气。
“回来就好。”
他压低声音,语气沉重:“陛下的心思,深似海。往后说话行事,务必再三谨慎,别再往刀口上撞。”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恳切:“你我是医者,本分是治病救人。多钻研医道,把医术练精,这才是根本。”
“其他的……为师能护着你的,也就这些。”
老戴活了大半辈子,人老成精,早看出这徒弟心思活、胆子肥,绝不是安分主儿。
他能做的,也就是多提点几句,暗中护着点。
戴思恭忽然想起什么,身子前倾,声音压得极低:“对了,外头有风声了……太子次妃吕氏,被赐死。”
“吕家,诛三族。罪名是祸乱宫闱,谋害皇族。”
轰!
戴毅恒心口猛地一沉,刚缓过来的心跳又飙了上去,呼吸都停了半拍。
虽然早有预感,但亲耳听到这血淋淋的结果,还是头皮发麻。
吕氏被赐死?
吕家玩完?
历史已经被他改写?
这一切,竟都是因他而起?
一股强烈的不真实感裹着茫然,把他吞没。
他僵在原地,嘴唇动了动,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老戴看他这副模样,只能无奈叹气,摇摇头,转身继续整理医案。
戴毅恒呆站了好一会儿,才恍惚挪到角落桌子旁,抓起本医书假装翻看。
目光落在纸上,却一个字都没看进去。
吕氏死,吕家团灭,银山的消息也捅给老朱……这位洪武大帝,接下来会怎么走?
他心里一阵恍惚,有种亲手改写历史的虚脱感,还有点事成后的空落。
之前为保命,天天在生死线蹦极,神经绷成一根弦。 现在危机暂缓,他反而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踩。
继续留太医院行医?
太平淡,没劲。
想干点大事?
又怕一脚踩空,直接把命送走。
他用力摇摇头,逼自己把注意力拉回医书。
师父说得对,医术是根,先站稳再说。
……
乾清宫里。
乳母小心抱着睡熟的朱雄英,送回东宫。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只剩朱元璋和太子朱标,气氛再次凝固,空气都沉了几分。
“倭国……石见银山……”
朱元璋手指轻敲御案,笃、笃作响,眼神复杂。
有贪婪,有野心,还有顾虑。
他抬眼问朱标:“标儿,你怎么看?可信吗?真要做,可行?”
朱标沉吟片刻,措辞谨慎:“父皇,戴毅恒此人虽跳脱,但救治莺莺时,确显过人之能。”
“银山之事,听来荒诞,但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是……”
他话锋一转:“开国之初,父皇亲定《祖训录》,列十五国为‘不征之国’,是为彰天朝仁德。”
“倭国正在其列。若为银山兴兵,岂非自违祖训?恐遭天下非议。”
这正是老朱最大的心结,自己定的规矩,自己打破,脸往哪搁?
朱元璋眉头锁死,明显也在纠结。
半晌,朱标提议:“父皇,此事关乎国策,非比寻常。”
“不如召信国公、韩国公、曹国公入宫商议?或能有周全之策。”
汤和稳重,熟水师;李善长老谋深算;李文忠是亲族名将。
三人正好代表军方和勋贵意见,能查漏补缺。
朱元璋眼睛一亮,猛拍御案:“好!就这么办!”
他立刻扭头吩咐内侍:“传汤和、李善长、李文忠,即刻进宫!”
“遵旨!”内侍躬身领命,快步退了出去。
……
不多时,三位国公疾步进殿,整齐行礼:“臣等参见陛下,太子殿下。”
“免礼,坐。”朱元璋摆手,语气急切。
三人落座后,老朱挥手屏退所有内侍。
朱标按事先商量,开门见山,将“倭国有石见银山,储量极丰”的事说了一遍。
随后目光扫过三人:“三位国公,有何看法?”
曹国公李文忠性子最急,第一个开口,兴奋道:“陛下!若银山为真,便是天赐大明!臣愿领兵,操练水师,打造战船,必为陛下夺回此山!”
信国公汤和虽白发苍苍,但曾负责沿海防务,熟知倭患,立即附和:“文忠所言极是!倭寇肆虐沿海多年,杀我百姓,掠我财物!”
“借此机会狠狠打过去,既能取银山,又能绝倭患,一举两得!” “水师之事,老臣愿为陛下督办!”
两位武将思路简单粗暴:有好东西就抢,有敌人就打,哪用那么多弯弯绕。
朱元璋听得嘴角直抽,这俩杀才,问也白问。
他当然想抢,但要抢得“名正言顺”,别被史官和遭瘟的文官揪住小辫子骂他自打脸。
他把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韩国公李善长:“韩国公,你认为?”
李善长这老狐狸,早把老朱心思摸透了。
陛下不是不想打,是需要个能上台面的理由,一个不违祖训的台阶。
他微微欠身,从容道:“陛下,信国公与曹国公所言,皆是肺腑之言,为国谋利。”
先肯定两人,给足面子,随即话锋一转:“然陛下圣明,当初定‘不征之国’,是为怀柔远方、爱护百姓,非惧战,更非纵容作乱。”
“不过,”他声调微扬,带上凛然之气,“近日倭寇犯边日益猖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大明子民死伤无数,损失惨重!”
“倭国是否纵容,老臣不敢妄断,然其害已实落我朝!”
李善长起身,对朱元璋郑重行礼,声音铿锵:“陛下!倭寇屡犯天威,伤我子民,此乃藐视大明,践踏陛下仁德!”
“大明出兵讨伐,是为惩凶护民,顺天应人,维护纲常!师出有名,天下何人敢非议?”
他顿了顿,又补一句,把话说圆:“至于战后发现银矿……那不过是战利所得,或为倭国乞降献宝,谁又说得准?”
一番话,巧妙将“主动征伐”扭为“被迫反击”,连战后怎么处理银山都找好了借口,完美递上台阶。
朱元璋听完,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眼中放光。
猛一拍御案,大声道:“好!韩国公此言,深得咱心!非咱要征伐,实是倭国纵寇害民,咱不得不出兵!”
汤和李文忠对视一眼,这才明白陛下刚才纠结啥,原来是怕坏了自己立的规矩!
两人赶紧抱拳:“陛下圣明!韩国公高见!”
朱元璋心情大悦,朗声道:“既如此……汤和!”
“老臣在!”汤和即刻起身,声如洪钟。
“咱命你总督水师营造,尽快练出能跨海作战之水师!”
“老臣领旨!”汤和躬身应下,满脸干劲。
朱元璋又看向李善长和李文忠,语气沉肃:“此事绝密,不得泄露半分。待水师练成,再议出兵之事。”
“臣等遵旨!”李善长、李文忠齐声应道,恭敬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