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全网黑后,我靠讲课震惊学术界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小说推荐小说,作者日斜西山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小说的主角周远勇敢、聪明、机智,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总字数达到197653字,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精彩的小说!
全网黑后,我靠讲课震惊学术界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14章
晚自习上课铃准时响起。
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高三(6)班教室后门。
“老韩!”
不知道谁低喊了一句,原本嗡嗡作响的教室瞬间安静了八成。
韩肃,高三(6)班的数学老师,一个刚过三十,戴着黑框眼镜的男人。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抱着教案或者卷子,而是两手空空,就这么站在后门口,目光平静地扫过整个教室。
学生们心里都咯噔一下。
完蛋,老韩来抓人了。
看这架势,今晚肯定要血流成河。
然而,韩肃只是推了推眼镜,走进教室,顺手把后门关上。他没有走向讲台,反而径直走到了教室最后排的空位上,拉开椅子,坐了下来。
整个班级,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懵了。
这……这是什么操作?
老韩不讲课,不查纪律,跑来跟他们一起上自习?
还是说,他也是来看直播的?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所有人都觉得离谱,但又觉得……好像只有这个解释才合理。
韩肃对学生们投来的探究目光视若无睹。他靠在椅背上,双手环抱在胸前,姿态闲适,但眼神却很专注,落在教室前方那块被当做临时幕布的投影帷幕上。
作为潘锦的数学老师,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个女生之前的水平。
一个稳定在110分左右的学生,突然飙到146分。
这不是进步,这是飞升。
他研究过那张B卷,难度极高,最后那道解析几何的大题,连他自己都要演算许久才能得出最优解。而潘锦的解法,思路清晰,过程简洁,堪称完美。
他不相信这是运气。
所以,他来了。
他倒要看看,那个叫周远的主播,究竟是何方神圣。一个百川大学的在校生,凭什么能点石成金?他一个南开数学系的研究生,教了这么多年书,难道还不如一个毛头小子?
他不服,但他也好奇。
“七点了!开始了开始了!”
前排一个负责操作设备的学生喊道。
潘锦熟练地点开直播间,将手机画面投屏到帷幕上。
唰。
一张年轻、干净的脸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周远没有坐在什么豪华的电竞椅上,背景也不是精心布置的书墙,就是一张简单的书桌,背后是白墙。他穿着一件普通的白色T恤,头发清爽,眼神明亮。
“晚上好,同学们。我是周远。”
他的声音通过蓝牙音箱传遍教室,清晰而沉稳。
“废话不多说,我们直接上干货。”
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花哨的开场白,周远直接切入了正题。
第一道题,集合。
【已知集合A = {x | x² – 3x + 2 < 0},集合B = {x | log₂(x-a) < 1},若A是B的真子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看到这道题,班里几个数学尖子生撇了撇嘴。
就这?
常规题型,甚至有点简单。
他们看向坐在后排的韩肃,发现韩老师也是这么讲的,甚至会拓展得更深。
周远开始讲解:“解这种题,第一步,永远是化简集合。先把A和B到底是什么,弄得明明白白。”
“A集合,x² – 3x + 2 < 0,因式分解,(x-1)(x-2) < 0。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小于0,取中间。所以A = (1, 2)。”
他的语速不快,逻辑链条却异常清晰。
“再看B集合,log₂(x-a) < 1。首先,真数大于0,x-a > 0,也就是x > a。其次,log₂(x-a) < log₂2,底数大于1,函数单调递增,所以x-a < 2,也就是x < a+2。所以B = (a, a+2)。”
教室后排,唐牧和他那几个平时数学考三四十分的难兄难弟,眼睛都瞪直了。
唐牧捅了捅旁边的哥们儿,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震惊:“卧槽……我……我好像听懂了?”
“我也是!他讲的每一步我都跟上了!原来这个log是这么回事!”
“妈的,以前老韩讲这个,我听得跟天书一样,怎么他一讲我就明白了?”
这种“我竟然听懂了”的窃喜感,在后排学渣群体中迅速蔓延。
然而,前排的学霸们却不以为然。
坐在方蓉前面的学习委员李维,忍不住对同桌吐槽:“没意思,我还以为有什么独门秘籍呢。这讲的,跟老韩讲的有什么区别?甚至还没老韩讲得细。”
“就是,浪费时间。”同桌附和道。
他们的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教室里,却足够让周围的人听见。
尤其是刚刚建立起一点信心的唐牧。
“噌”的一下,唐牧猛地站了起来,椅子腿和地面摩擦,发出一声刺耳的噪音。
全班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你说什么呢!”唐牧梗着脖子,瞪着李维的后脑勺,脸涨得通红,“周老师讲得多好啊!我们都听懂了!你们学霸听不懂,就别在这儿哔哔赖赖的,影响别人!”
李维愣住了,随即恼羞成怒地转过头:“我听不懂?唐牧,你一个数学考三十多分的,有什么资格说我?这题我闭着眼睛都会做!”
“你会做你讲啊!你讲得有周老师清楚吗?!”另一个学渣也站起来帮腔,“自己觉得简单,就不让别人学了?什么毛病!”
“就是!我们能听懂,就说明周老师牛逼!”
眼看前排和后排就要吵起来,坐在最后的韩肃,脸色变得有些古怪。
他很尴尬。
非常尴尬。
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为了另一个老师讲得好不好而吵架。
这叫什么事?
他承认,这个叫周远的小伙子,讲基础题确实有一套。他能把复杂的逻辑拆解得非常细,每一步都喂到嘴边,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
但要说多优秀,多顶尖,韩肃觉得还谈不上。
至少,还没到能让他这个南开毕业生感到惊艳的地步。
“安静!”
韩肃终于出声了,他敲了敲桌子,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都坐下!吵什么!”
唐牧和李维悻悻地坐了回去,但还是互相瞪着眼,不服气。
“周远老师讲得确实不错,基础抓得很牢。”韩肃缓缓开口,算是给了个官方定论,“不同水平的同学,听课的感受自然不一样。都认真听,做好笔记,不许多话。”
教室里重新恢复了安静。
屏幕上,周远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已经擦掉了黑板上的集合题。
“好了,热身结束。”他的嘴角微微上扬,“下面,我们来看一道硬菜。”
一道大题,出现在了屏幕上。
一个复杂的、由多个平面拼接而成的不规则几何体,题目要求计算某个截面与底面的夹角,以及某个顶点到截面的距离。
看到这道题,包括李维在内的所有中上等生,都感到头皮发麻。
这是他们最头疼的题型。辅助线满天飞,算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算到哪儿去了。
“看到这种题,第一反应是什么?建系?还是找辅助线?”周远的声音带着一丝引导性,“大部分同学的脑子里,是不是已经开始疯狂地画线,试图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了?”
“停。”
他说了个“停”字,仿佛按下了所有人的暂停键。
“我们不要被这个几何体的外壳给骗了,要看穿它的本质。今天,我教你们一个方法,叫‘割补法’和‘等体积法’的结合运用。”
接下来,周-远没有画一条多余的辅助线。
他只是在原图上,用虚线补上了一个正方体,将那个不规则的几何体,变成了一个正方体挖掉几个角得到的形状。
“看,现在是不是清晰多了?我们要求这个顶点的距离,不需要硬算,我们来转换一下思路。”
他开始讲解如何利用等体积法,将求“高”的问题,转化为求“体积”和“底面积”的问题。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思路清奇,却又严谨得无懈可击。
之前还在觉得“不过如此”的李维,此刻嘴巴已经微微张开,手里的笔悬在半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
方蓉也蹙紧了眉头,原本阴郁的眼神,此刻充满了震惊和不解。
还能这样解?
这个思路……简直是降维打击!
当周远用一个极其简洁的算式得出最终答案时,整个教室,沸腾了。
“卧槽!还能这样?这个思路神了!”
“我的天,我懂了!我彻底懂了!原来找辅助线是这个意思!不是乱找,是去‘补’!”
“这比建系快多了!而且计算量小了不止一倍!”
尖子生们在为解题思路的巧妙而惊呼,中等生们在为自己豁然开朗而兴奋,就连后排的学渣们,虽然没完全听懂,但也被这种狂热的气氛感染,跟着一起喊“牛逼”。
“看到没!看到没!服不服!我就说我周老师无敌!”唐牧激动地拍着桌子,冲着李维的方向昂着头,满脸的骄傲,好像题是他解出来的一样。
李维这次没有反驳,他呆呆地看着自己草稿纸上画得乱七八糟的辅助线,又看看屏幕上那个干净利落的解法,脸上是一种混杂着羞愧和极度震撼的表情。
潘锦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看着周围同学的反应,嘴角终于露出了一抹浅浅的,却发自内心的微笑。
这,才是她认识的周远老师。
这,就是她经历过的,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而站在教室最后方的韩肃,已经彻底呆住了。
他不是在看屏幕,而是在看自己的学生。
他看到了李维脸上那种如痴如醉的顿悟,看到了方蓉眼神里的难以置信,看到了中等生们那种打通任督二脉的狂喜。
这……
这不是普通的教学。
这是一种催化剂!是一种能瞬间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东西!
他猛然想起了潘锦那张146分的卷子。
原来如此。
原来是这样。
如果说,潘锦的146分是一个结果,那么现在,他亲眼看到了这个结果诞生的过程。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脑海中升起。
如果……如果这种“开窍”不是个例呢?
如果班里其他的学生,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被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