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如果你喜欢阅读青春甜宠小说,那么一定不能错过晴空予辰。这本小说由知名作家孩子她爹创作,以林晴顾辰为主角,讲述了一段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让读者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09349字,快来一探究竟吧!
晴空予辰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那顿晚饭,林晴吃得食不知味。食堂里喧闹的人声、餐具的碰撞声,都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隔着一层透明的薄膜。她脑子里反复回放着顾辰和叶诗涵并肩离去的画面,还有顾辰看向她时那淡漠的一瞥。
“小晴,你怎么了?菜不合胃口吗?”苏婉察觉到她的心不在焉,关切地问。
林晴猛地回过神,挤出一个笑容:“啊?没有,可能……可能是昨天没睡好,有点累。”她低下头,用力扒拉了几口饭,试图用动作掩饰内心的波澜。
她不想承认,那个叫顾辰的学长,仅仅用两个截然不同的态度,就轻易地搅乱了她的心绪。上午在研讨室里,他至少还把她当作一个可以讨论工作的合作伙伴;可一旦离开工作,他就迅速收起了那点罕见的“平和”,变回了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冰山。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她心里像是堵了一团棉花,闷得发慌。尤其是联想到叶诗涵看他时那种熟稔甚至带着些许占有意味的眼神,更让她觉得莫名烦躁。
“是因为顾辰学长吗?”苏婉轻声问,语气里没有八卦,只有朋友间的关心。
林晴动作一顿,叹了口气,放下筷子。在苏婉面前,她似乎没什么好隐瞒的。“苏婉,你说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工作上严苛得像个机器人,思路清晰得可怕,偶尔还会说一句听起来像关心的话。可一转头,对着别人就能那么……那么自然地并肩走路,看到我就像看到空气一样。”
她越说越觉得委屈,声音里带上了一点自己都没察觉的抱怨:“这也太分裂了吧!难道在他眼里,只有工作关系才算关系,其他人都无关紧要?”
苏婉安静地听完,想了想,说:“听起来,他是一个边界感非常强的人。工作的时候,他需要团队协作,所以会展现出专业和理性的一面。但工作之外,他可能极度重视私人空间,不希望被不熟悉的人打扰。这或许不是针对你,而是他对所有人的一贯态度。”
“那叶诗涵学姐呢?”林晴忍不住追问,“他们看起来就很熟啊。”
“叶学姐和顾学长都是学生会的核心成员,家境可能也比较相似,接触自然多一些。”苏婉分析得条理清晰,“而且,每个人的磁场不同,也许他们就是比较聊得来。但这并不能说明顾学长对其他人就心存恶意,可能只是……频率不同。”
林晴知道苏婉说得有道理,是在开导她。但道理是道理,情绪是情绪。那种被截然区分对待的感觉,实在算不上愉快。
“反正我觉得他很奇怪。”林晴嘟囔着,把最后一口饭塞进嘴里,“一会儿像个人,一会儿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这种阴晴不定的性格,简直就是……”她搜肠刮肚,想找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
最后,她想起了开学第一天晚上,自己向苏婉吐槽时用的那个词。
“对!就是‘奇葩’!”林晴像是找到了准确的定位,用力点了点头,“还是个超级自大狂!以为全世界都围着他转呢!”
说出这个词,她心里憋着的那口气好像顺畅了一些。对,就是这样,把他归为“不可理喻的奇葩”一类,就不用再去纠结他那些复杂难懂的行为了。
回到宿舍,林晴决定化郁闷为动力,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准备陈教授的采访中。她重新梳理了上午讨论的提纲,查阅了更多关于访谈技巧和心理学的资料,希望能做到万无一失。
几天后,采访正式提上日程。联系陈教授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虽然忙碌,但听说采访是为了激励更多学生,很痛快地答应了,并将时间定在了周五下午,地点就在他的办公室。
采访当天,林晴提前半小时就到了生命科学院的办公楼楼下。她深吸一口气,检查了一下背包里的录音笔、笔记本和提纲,确认无误。阳光很好,但她手心却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这是她第一次参与如此正式的采访,对象还是这样一位重量级的教授。
她不停地做着心理建设,告诉自己放轻松,就像平时聊天一样。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办公楼门口。顾辰也提前到了。他今天依旧是一身简单的穿着,白衬衫搭配卡其色长裤,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神情是一贯的冷静。
他也看到了林晴,目光在她身上停留了一瞬,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然后便径直走向大楼入口。
林晴赶紧跟了上去。两人一前一后走进电梯,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尴尬。林晴盯着不断跳动的楼层数字,感觉时间过得格外缓慢。
“提纲都熟悉了?”顾辰突然开口,声音在安静的电梯里显得格外清晰。
林晴愣了一下,连忙回答:“嗯,熟悉了。”
“嗯。”顾辰应了一声,又不说话了。
电梯到达指定楼层,“叮”一声开门。顾辰率先走了出去,林晴跟在他身后,看着他挺拔而略显疏离的背影,心里那种奇怪的感觉又涌了上来。明明是同一个人,为什么在工作状态下,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问话,都能让她感觉到一种公事公办的“正常”,而一旦脱离工作范围,就立刻变得难以接近?
陈教授的办公室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但却整理得井井有条。老人精神矍铄,笑容和蔼,丝毫没有大教授的架子,这让林晴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采访开始,按照分工,主要由李悦学姐负责主导提问,林晴则负责记录细节和观察陈教授的情绪变化。顾辰坐在稍远一点的位置,安静地听着,偶尔在平板电脑上记录着什么。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陈教授非常健谈,分享了许多科研中的趣事和感悟。但当李悦按照提纲,尝试引导话题触及更深入的内心世界时,比如问到他当年面对巨大困难时是否有过放弃的念头,陈教授的笑容微微收敛,回答开始变得谨慎和官方,巧妙地避开了情感层面的挖掘。
李悦尝试了两次,都未能突破。现场的气氛出现了一丝微妙的凝滞。
林晴心里有些着急,她看到顾辰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她知道,如果采访只停留在表面,就无法达到他们预期的深度。
就在这时,林晴注意到陈教授说话时,手会无意识地摩挲桌上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木质笔筒,笔筒上刻着几个模糊的字迹。她想起在资料里看到过,陈教授年轻时曾在家乡的村小代过课。
一个念头闪过脑海。她深吸一口气,在李悦提问的间隙,轻声插话,语气带着真诚的好奇:“陈教授,冒昧问一下,您桌上这个笔筒,好像有些年头了,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我看上面的刻字,好像和‘老师’有关?”
这个问题完全偏离了预设的提纲,李悦和顾辰都意外地看向了林晴。
陈教授摩挲笔筒的手顿住了。他低头看着那个旧笔筒,眼神变得悠远而柔和,沉默了几秒钟。再抬起头时,他脸上的官方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感慨。
“是啊……”陈教授的声音低沉了许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这是很多年前,我教过的第一批山里娃娃们,用山上的木头亲手做了送给我的。那时候,他们连饭都吃不饱,却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了我……”
他的话语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些关于贫困、关于坚守、关于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关于他内心最初被触动并决定做点什么的柔软瞬间,如同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采访,终于触及了灵魂的深处。
林晴屏住呼吸,认真记录着,心里为自己的冒险提问感到一丝庆幸。她下意识地抬眼,想看看顾辰的反应。
只见顾辰已经放下了平板电脑,目光正落在她的身上。那双总是深邃平静的眼眸里,此刻清晰地映着窗外的光,以及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毫不掩饰的——惊讶与赞赏。
他看着她,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