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千年世家:从秦末到永恒》中的人物设定很饱满,每一位人物都有自己出现的价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引出了林辰的故事,看点十足。《千年世家:从秦末到永恒》这本连载历史脑洞小说已经写了94522字,喜欢看历史脑洞小说的书友可以试试。
千年世家:从秦末到永恒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东汉建武五年,春。齐鲁大地的冰雪消融,汶水两岸的农田里,农人赶着牛犁田,吆喝声此起彼伏。齐郡太守府的后园里,林靖正陪着年近八旬的林衍散步,看着墙外新抽芽的柳树,老人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刘秀定都洛阳了,改洛阳为雒阳。”林衍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清晰的暖意,“听说他下旨减免全国赋税,还让士兵解甲归田,这天下,总算要真正太平了。”
林靖点头:“昨日接到雒阳来的诏书,陛下让各州郡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准备推行新的田制。还说,要重用那些在乱世中保境安民的郡守,让臣推荐几个合适的人选。”
林衍停下脚步,看着儿子:“你打算推荐谁?”
“齐郡的功曹张迁,清廉能干,治理地方颇有章法;还有北海郡的都尉王梁,在平定张步叛乱时立了大功,且体恤士卒。”林靖答道,“这两人都不是世家出身,却有真才实干,符合陛下‘举贤不避寒微’的意思。”
林衍笑了:“好,就推他们。记住,咱们林家能在齐地立足,靠的不是门第,是做事。陛下也是这样的人,跟对了主,林家的根基才能更稳。”
父子俩正说着,林嵩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书,脸上带着喜色:“祖父,父亲,雒阳传来消息,陛下封您为‘胶东侯’,食邑五千户,还赏了两百匹绸缎!”
林靖接过文书,看了一眼便递给林衍,语气平静:“陛下的好意心领了,但这爵位,还是要辞。”
林嵩有些不解:“父亲,这可是陛下的恩宠,为何要辞?”
林衍抚着胡须,缓缓道:“嵩儿,你记住,爵位就像花儿,开得太盛,容易招风。咱们林家在齐地经营多年,百姓信服,这比任何爵位都金贵。陛下刚定天下,最需要的是安定,咱们不争这份风光,才是真正帮他。”
林靖补充道:“不仅要辞爵位,还要把家里的部分良田捐出来,分给无地的流民。告诉陛下,齐郡愿做全国的表率,支持他的‘度田’新政。”
林嵩恍然大悟,捧着文书转身去拟奏折。林衍看着他的背影,对林靖道:“这孩子,越来越像你了。沉稳有余,锐气也足,是个能担事的。”
林靖望着墙外的田野,轻声道:“父亲,您说,咱们林家能传到第几代?”
林衍笑了:“只要每一代都记得‘保民安族’这四个字,传到千年也不是难事。你曾祖父当年在咸阳挣扎求生时,怕是也没想到,如今的林家能有这般光景。”
悬浮在半空的林辰听到这番话,意识中泛起一阵暖意。模拟器面板上的家族状态,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固:
【家族模拟器】
当前宿主:林辰(灵魂状态)
家族存续状态:鼎盛稳固(齐地根基深厚,与东汉朝廷互信度高)
家族声望:国望(朝野皆赞其“忠心事主,体恤百姓”)
家族资产:九百三十万钱(田产、商路、工坊收益稳定)
家族成员:
– 林靖(家主,45岁,齐郡太守,辞胶东侯爵位)
– 林墨(42岁,掌管全国商路,与洛阳士族联姻)
– 林嵩(25岁,齐郡都尉,协助父亲处理军政)
– 林薇(林靖之女,20岁,嫁与洛阳太学博士,通经史)
– 林峦(林嵩长子,5岁,启蒙读书)
……(其余成员略)
建武六年,刘秀的“度田”新政遇到了阻力。不少地方豪强隐瞒土地人口,甚至煽动百姓反抗。刘秀震怒,下令严惩,处死了十几个郡守,但收效甚微。
消息传到齐郡,林靖召集郡内豪强议事。堂上,有人抱怨:“太守,咱们世代在此经营,多些田产也是辛苦挣来的,凭什么要交出去?”
林靖没说话,只是让人抬来两幅画。一幅画的是秦末的齐地,饿殍遍野,流民四起;另一幅画的是如今的齐郡,田畴相连,炊烟袅袅。
“诸位请看,”林靖指着画道,“秦末乱世,齐地的豪强比现在还多,可最后呢?家业毁了,人也没了。如今陛下推行度田,不是要夺大家的产,是要让百姓有饭吃,天下安定。百姓安定了,咱们的生意才能做下去,田产才能保得住。”
他顿了顿,拿出自家的田契:“林家先捐出三千亩良田,再按实上报土地人口。谁若不愿,可离开齐郡,但齐郡的商路、工坊,绝不会与隐瞒不报者合作。”
豪强们面面相觑。林家在齐郡的影响力早已深入骨髓,他们的生意或多或少都与林家有关联。见林靖态度坚决,又想到乱世的惨状,纷纷表示愿意配合。
齐郡的“度田”顺利推行,消息传到洛阳,刘秀大喜,下旨嘉奖:“齐郡太守林靖,忠直体国,为天下先,特赏黄金百斤,允许林家子弟入太学就读。”
林靖将黄金悉数用于修建齐郡的学堂和驿站,又选了族中五个聪慧的子弟,送到洛阳太学。林薇的丈夫,那位太学博士,成了他们的老师。
林墨则借着这个机会,与洛阳的几个士族建立了更深的联系。他的长子林砚娶了弘农杨氏的女儿,次子林础与颍川荀氏的子弟同窗,林家的人脉,从齐鲁延伸到了中原核心。
“商路通,文脉也得通。”林墨在给林靖的信中写道,“咱们林家靠商起家,如今要靠文立世。太学的子弟,不仅要学经史,还要学算术、地理,将来才能既懂朝堂,又懂民生。”
林辰看着林家的布局,心中感慨。从秦末的“活下去”,到汉初的“立住脚”,再到如今的“文武并重”,林家的传承,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存,变成了一种融入时代的智慧。
建武十三年,刘秀基本平定天下,开始整顿吏治,削弱功臣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不少在乱世中立功的将领被解除兵权,改封闲职,但对林靖这样的地方官,却更加倚重。
这年冬天,刘秀召林靖入朝,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的农桑、财政。林靖临行前,将齐郡太守之位交给了张迁,又嘱咐林嵩:“守住齐地,就像守住咱们的根。无论朝堂如何变,家里的田要种好,百姓要安好。”
林嵩跪在地上,接过父亲递来的传家玉佩:“父亲放心,孩儿定不负所托。”
玉佩入手温润,林嵩忽然想起小时候,祖父林衍给他讲曾祖父林越在巫蛊之祸中退隐齐地的故事,那时他不懂,为何放着长安的繁华不要,要守在这相对偏僻的地方。如今握着玉佩,他终于明白:繁华如流水,根基在乡土。
林靖到了洛阳,任大司农期间,兴修水利,推广新的农具,还制定了“常平仓”制度——丰年时低价收购粮食,荒年时平价卖出,稳定粮价,深得民心。刘秀常说:“有林卿在,朕不愁百姓饿肚子。”
林辰的模拟器面板上,“历史节点预警”许久没有亮起过,只有一行平稳的提示:【光武中兴,天下安定,家族进入平稳发展期。】
建武中元二年,刘秀驾崩,太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林靖因年老多病,辞去大司农之职,回到齐郡养老。明帝感念他的功绩,特许他保留“大司农”的荣誉头衔,食邑不变。
回到齐郡的那天,百姓们自发地在道路两旁跪拜,捧着酒浆、干粮,哭着喊“林公回来啦”。林靖坐在马车上,撩开帘子,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有他安置的流民,有他资助过的学子,有他提拔的小吏。
“这才是咱们林家最该得的‘封赏’啊。”林靖喃喃自语,眼眶湿润。
林衍早已去世,林墨也已将商路交给儿子打理,一家人聚在齐郡老宅,看着庭院里那棵历经百年的槐树,枝叶愈发繁茂。
林靖把林嵩叫到跟前,指着槐树道:“你看这树,根扎得深,才能抗住风雨。咱们林家,就该像这树一样,不贪高,只扎深。”
林嵩点头,将玉佩递给自己的儿子林峦:“来,摸摸这玉佩,记住曾祖父的话。”
七岁的林峦握着玉佩,仰起头问:“祖父,曾祖父,这玉佩里,真的有先祖的灵吗?”
林靖笑了,看向天空,仿佛能看到那些逝去的先祖们的目光:“有,他们一直在看着咱们,看着这齐郡的田野,看着这天下的百姓。”
林辰的意识在老宅上空盘旋,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安宁。从秦末到东汉,林家已历经九代,近二百年。这二百年里,王朝更迭,战火纷飞,但林家就像齐郡的那棵槐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着时代的呼吸,也守护着一方的安宁。
模拟器面板上的“家族存续状态”显示着“鼎盛稳固”,但林辰知道,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面板上的数字,而是一代代人心中那“保民安族”的信念,是那枚玉佩上温润的光泽,是齐郡田野里永远不会熄灭的炊烟。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老宅的屋檐上,也洒在林峦握着玉佩的小手上。玉佩的光芒与阳光交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刚刚开始的、关于千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