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喜欢职场婚恋小说的你,有没有读过这本《夜风知我意》?作者“得安的心绪”以独特的文笔塑造了一个鲜活的苏惟夏沈知行形象。本书目前连载,赶快加入书架吧!
夜风知我意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沈知行那句“七点来我家吃吧”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苏惟夏胸腔里激荡起一圈圈难以平复的涟漪。门关上的轻响仿佛隔绝了外面世界的喧嚣,只留下那句邀请和她骤然加速的心跳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
她站在原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那里似乎还残留着他接过创可贴时,指腹薄茧擦过的、微弱的电流感。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将地板染成一片温暖的金橘色,也照亮了空气中悬浮的细小尘埃。书桌上,笔记本电脑屏幕幽幽亮着,王总监催促修改方案的十几条未读消息像一排冰冷的眼睛,无声地提醒着她现实的紧迫。周末母亲发来的相亲邀约也静静地躺在手机里。
然而此刻,所有的焦虑、疲惫和烦扰,都被那句简洁的邀请暂时推到了背景音的位置。一种陌生的、带着暖意的期待,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悄然占据了她的思绪中心。
**【七点,1202,一起吃饭。】**
时间忽然变得粘稠而缓慢。苏惟夏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平复胸腔里那只扑腾的小鸟。她强迫自己将目光从紧闭的房门移开,回到书桌前。方案还要修改,王总监的“灵魂拷问”必须回应。她坐下,手指落在键盘上,深吸一口气,试图将全部注意力灌注到冰冷的文档和挑剔的批注里。
然而,思绪却像不听话的线头,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楼下。他一个人吃饭也挺无趣?这句话带着一种刻意的轻描淡写,却巧妙地绕过了任何可能让她感到负担的同情或怜悯。是邻居间的互助?还是……某种更微妙的靠近?
她甩甩头,驱散这些让她耳根发烫的念头,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得更快了些。效率意外地高了起来,仿佛那句邀请也给她注入了某种能量。窗外的天色渐渐由橘红转为深蓝,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当最后一份数据图表调整完毕,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墙上的挂钟恰好指向六点半。
苏惟夏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肩膀松懈下来。她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目光投向窗外灯火通明的城市。一种奇异的轻松感包裹着她,不仅仅是因为完成了工作,更像是卸下了一层无形的重担。
接下来呢?她低头审视自己——身上还是那套皱巴巴的职业装,脸上带着熬夜和哭泣的痕迹,头发也随意地扎着。就这样去赴约?不行。
她走进浴室,打开花洒。温热的水流冲刷着身体,也带走了一些疲惫和焦虑。她洗了头发,认真地敷了个急救面膜,试图挽救一下憔悴的脸色。吹干头发后,她在有限的衣柜里翻找。搬家匆忙,大部分衣服还在纸箱里。最终,她选了一件质地柔软的米白色针织衫和一条深蓝色的牛仔裤,简单干净,是她平时周末的状态。
看着镜子里的人,气色似乎好了一些,但眼底的疲惫依然清晰可见。她犹豫了一下,拿出很少用的口红,轻轻抹了一层豆沙色。镜中人瞬间添了几分生气。
六点五十五分。苏惟夏站在1202门口,心脏在胸腔里咚咚作响,像揣了只不安分的小鼓。她深吸一口气,抬手,指尖在即将触碰到门铃的瞬间又缩了回来。这样贸然来别人家吃饭,会不会太唐突?她甚至没带任何东西,连那个洗干净的餐盒都忘了带下来。
就在她踌躇不定时,门从里面打开了。
沈知行站在门口,身上不再是白天见到的夹克或衬衫,而是一件简单的深灰色圆领棉质T恤和一条休闲长裤,袖子随意地挽到手肘,露出线条流畅的小臂。厨房的暖光从他身后漫出来,笼罩着他,带来一种居家的、放松的气息。他手里还拿着一个木勺,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温暖而诱人的食物香气——是炖煮的肉类混合着香料的味道,浓郁而踏实。
“很准时。”他侧身让开,语气自然,仿佛她只是来串个门的邻居。
苏惟夏的紧张感被他的平静化解了大半。她走进门,那股食物的香气更浓郁了,直接勾起了她胃里的馋虫。
“好香。”她由衷地说,目光忍不住飘向厨房的方向。
“番茄牛腩,炖了很久,应该入味了。”沈知行关上门,走向厨房,“你先坐,马上就好。”
他的公寓比上次匆忙一瞥时感觉更……有人气。客厅依然整洁,巨大的书柜和挂着照片的墙是背景,但沙发上随意搭着一条薄毯,工作台上一台显示器亮着,似乎是某个风景照片的屏保。餐桌上已经摆好了两副碗筷,还有一瓶打开的红酒和两个高脚杯。
苏惟夏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好奇地打量着。书柜里除了摄影集和专业书籍,还夹杂着几本小说和诗集。墙上的一幅黑白照片吸引了她的注意:一只骨节分明、沾满泥土的手,紧紧握着一株刚从土里拔出的、根须盘结的植物。力量与脆弱奇异地交织在一起。
“在看什么?”沈知行的声音从厨房传来,伴随着锅铲的轻响。
“那张手和植物的照片,”苏惟夏转过身,“很有力量感。”
沈知行端着一个热气腾腾的砂锅走出来,放在餐桌中央的隔热垫上。他顺着她的目光看了一眼墙上的照片:“拍于一个有机农场,一位七十多岁还在劳作的老人。”
“感觉很真实。”苏惟夏说,那种泥土的气息仿佛透过照片传递出来。
“吃饭吧。”沈知行示意她坐下,然后转身又进了厨房,端出两盘清炒时蔬和一碟凉拌黄瓜。
番茄牛腩色泽红亮诱人,牛腩炖得软烂脱骨,浓郁的汤汁裹挟着番茄的酸甜和香料的馥郁。苏惟夏尝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好吃!”
沈知行嘴角微微上扬,给她盛了一碗米饭:“炖了三个小时,时间是最好的调料。”
两人相对而坐,食物的热气氤氲上升,模糊了彼此的表情,也冲淡了最初的些许局促。沈知行开了红酒,深红色的液体在高脚杯里轻轻晃动。
“敬…新邻居。”他举杯。
苏惟夏也举起杯:“敬…那碗救命的汤面。”
玻璃杯轻轻相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话题自然而然地围绕着食物展开。苏惟夏惊讶于沈知行娴熟的厨艺,他则轻描淡写地说是因为常年在外拍摄,练就了在简陋条件下也能喂饱自己的本事。聊到他拍摄纪录片时在偏远地区遇到的趣事和困难,聊到苏惟夏在互联网公司高压下的生存法则。他们避开了那些沉重的话题——父亲的病、创业的失败、工作的重压,像是有某种默契,只想在这个夜晚,享受一顿简单温暖的晚餐。
红酒让苏惟夏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下来,脸颊也微微泛红。她的话渐渐多了起来,说到刚搬来杭城时的窘迫,说到第一次独立负责项目时的紧张,甚至说到小时候父亲第一次教她骑自行车摔得鼻青脸肿的糗事。
沈知行安静地听着,偶尔回应几句,目光专注而温和。他讲得不多,但苏惟夏能感觉到,他并非刻意疏离,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倾听姿态。当他讲到有一次在西北拍星空,为了等一个完美的镜头在零下二十度的戈壁滩上蹲守了五个小时,差点冻僵时,苏惟夏忍不住笑出声。
“值得吗?”她问。
“看到成片的那一刻,就觉得值得。”沈知行喝了口酒,眼神里带着一种纯粹的光,“那种感觉,就像…抓住了宇宙呼吸的一瞬间。”
苏惟夏看着他眼中闪过的光芒,那是一种对热爱之物近乎虔诚的执着。她忽然有些明白他镜头下那些照片为何能如此打动人心。那不是技巧,是投入了生命热度的凝视。
窗外的夜色愈发浓重,不知何时,淅淅沥沥的雨声悄然响起,敲打着玻璃窗。室内的灯光显得更加温暖,食物的香气混合着红酒的醇厚,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般的宁静港湾。
晚餐接近尾声。沈知行起身收拾碗筷,苏惟夏也连忙站起来帮忙。
“你是客人,坐着就好。”沈知行说。
“哪有让大厨又做饭又洗碗的道理。”苏惟夏坚持,拿起一个盘子走向厨房水槽。
厨房不大,两人在里面显得有些拥挤。苏惟夏打开水龙头冲洗碗碟,沈知行则负责擦拭和归位。水流声、碗碟碰撞的轻响,还有窗外持续的雨声,交织成一首宁静的协奏曲。偶尔手臂的轻微触碰,带着水汽和温度,在狭小的空间里激起微妙的涟漪。
“今天…真的很谢谢你。”苏惟夏一边冲洗着沾着番茄汁的碗,一边轻声说,“不只是晚餐。还有早上,还有昨晚的面…还有帮我处理漏水的事。”她一口气说完,感觉脸上有些发烫。
沈知行接过她洗好的盘子,用干布仔细擦拭着:“碰巧而已。邻里之间,互相照应是应该的。”他的回答依旧简洁,带着他一贯的务实风格。
“对你来说是碰巧,”苏惟夏关掉水龙头,转过身,认真地看着他,“但对我来说,是雪中送炭。”
沈知行擦拭盘子的动作顿了一下,抬起头。厨房暖黄的灯光落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镜片后的眼睛深邃而沉静,清晰地映出她的身影。两人的距离很近,近得苏惟夏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混合了油烟、红酒和一种类似雪松的干净气息。
窗外的雨声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格外清晰。时间仿佛被拉长、凝滞。
沈知行的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苏惟夏的心跳漏了一拍,屏住了呼吸,一种莫名的预感让她指尖微微发麻。她看到他的目光从她的眼睛,缓缓下移,掠过她微微泛红的脸颊,最终落在她的嘴唇上,停留了短暂得几乎无法捕捉的一瞬。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张力。
然而,下一秒,沈知行却移开了视线,将擦干的盘子放进碗柜。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比刚才低沉了一丝:“雨好像下大了。”
那句呼之欲出的话,终究消散在了厨房潮湿温暖的空气里,只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空白。
苏惟夏心底划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失落,但很快被掩饰过去。她也看向窗外:“嗯,杭城的梅雨季就是这样。”
收拾完毕,两人回到客厅。雨声更大了,密集地敲打着玻璃,发出哗哗的声响。刚才那种微妙的氛围似乎被雨声冲淡了一些,但空气中依然残留着某种悸动。
“要喝点茶吗?”沈知行问,走向客厅角落的一个小吧台,那里放着咖啡机和一套茶具。
“好。”苏惟夏点点头,在沙发上坐下。柔软的沙发包裹着她,带来一种舒适的慵懒感。她注意到沙发扶手上搭着的那条薄毯,是温暖的姜黄色。
沈知行熟练地烧水,洗茶,泡茶。动作不疾不徐,带着一种沉静的韵律。很快,两杯清亮的茶汤被端了过来,放在沙发前的茶几上,袅袅热气升腾,散发着清新的茶香。
“安吉白茶,解腻。”沈知行在她旁边的单人沙发上坐下,中间隔着一个舒适的社交距离。
“谢谢。”苏惟夏捧起温热的茶杯,茶香沁入心脾。她环顾着这个空间,目光再次落在那面挂着照片的墙上,落在那张雨夜之光的照片上。照片里的她,在沈知行的镜头下,呈现出一种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带着韧劲的孤独感。
“那张照片…”苏惟夏轻声开口,“为什么叫《雨夜之光》?”
沈知行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因为光。雨夜的街道,灯光被雨水折射、拉长、扭曲,形成一片流动的光河。人在其中,既被光包围,又显得格外渺小和孤独。那光,既是城市的温度,也是个体存在的某种映照。”他顿了顿,看向她,“你站在光河里,低头的样子,像在寻找什么,又像在守护着什么。那光,也在守护着你那一刻的静默。”
他的描述带着诗意的洞察力,让苏惟夏心头微震。她从未想过,自己那一刻的狼狈和疲惫,在他眼中竟蕴含着这样的意象。她低头看着杯中澄澈的茶汤,沉默了片刻。
“那天…真的很累。”她轻声说,像是对他,也像是对自己,“刚和房东吵完架,东西还没收拾好,又下那么大雨…觉得自己像个被生活推着走的陀螺,快散架了。”
“每个人都会有那样的时刻。”沈知行的声音很平静,带着一种理解的力量,“重要的是,陀螺还在转。”
苏惟夏抬起头,撞进他沉静的眼眸里。他的目光没有同情,没有探究,只有一种纯粹的、安静的陪伴感。这种感觉很陌生,却让她感到安心。
“我父亲生病那段时间,”沈知行忽然开口,话题有些跳跃,却异常自然,“我几乎推掉了所有工作。那时我的工作室刚有点起色,合伙人觉得我疯了。”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目光投向窗外的雨幕,“但我不后悔。有些事,错过了就真的没有了。”
苏惟夏的心被轻轻触动。她知道他说的是他父亲胃癌早期手术成功的事。她想起自己父亲最后的日子,那种无力感和想要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的迫切感。
“你很幸运。”她轻声说。
“嗯。”沈知行点点头,“所以更明白,有些‘重’是必须要扛的,扛过去,才能有后面的‘轻’。”他的目光转回她身上,意有所指。
苏惟夏明白他在说什么。工作的重压,生活的琐碎,失去亲人的伤痛…这些重量,都需要她自己去扛。但此刻,在这个雨声潺潺的夜晚,在这个安静的空间里,有一个人用这样平淡却有力的方式告诉她:扛过去。
一股暖流无声地注入心田。
他们不再说话,静静地喝着茶,听着窗外的雨声。雨点敲打着窗户,也敲打在心上,洗刷着白日的尘埃和疲惫。时间在茶香和雨声中缓缓流淌。
苏惟夏感到一种久违的、彻底的放松。身体陷在柔软的沙发里,紧绷的神经一根根松弛下来。连日的疲惫、高压、悲伤,仿佛都被这温暖的灯光、清香的茶水和身边这个安静却可靠的存在暂时隔绝在外。眼皮渐渐变得沉重,意识开始模糊。
沈知行看着她像只终于找到安全角落的猫,蜷缩在沙发上,头一点一点地往下垂,最终轻轻靠在了沙发靠背上,呼吸变得均匀而绵长。她睡着了。
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卸下了所有防备和坚强的睡颜,透出一种近乎脆弱的柔和。沈知行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眼神复杂。他轻轻起身,走到卧室,拿出一条干净的薄毯,动作极其轻柔地盖在她身上。
他关掉了客厅的主灯,只留下沙发旁一盏光线柔和的落地灯。昏黄的光晕笼罩着沙发上熟睡的身影,也勾勒出他站在阴影里的轮廓。
他走到工作台前,没有开电脑,只是拿起桌上那个和她同款的、带裂痕的马克杯,走到窗边。窗外,杭城的夜雨笼罩在万家灯火之上,一片朦胧。雨水顺着玻璃蜿蜒流下,将窗外的霓虹拉成模糊的光带。
他想起厨房里那个未出口的瞬间。他想说什么?也许是“你还好吗?”,也许是“别太累了”,也许是…更深的、连他自己都尚未厘清的东西。但最终,都被他习惯性的克制和某种不确定压了回去。
他低头看着手中的马克杯,指尖抚过那道细微的裂痕。这个杯子是他大学时和最好的朋友一起买的,一人一个。后来朋友出国,渐行渐远,杯子也摔裂了。他一直留着,像是对那段纯粹情谊的一种固执纪念。而苏惟夏那个掉了漆、修补过的杯子,又承载着什么故事?
两个带着裂痕的杯子,两个带着伤痕的人。
雨声是唯一的背景音。沈知行靠在窗边,看着沙发上沉睡的苏惟夏。她睡得并不安稳,眉头微微蹙着,似乎在梦里也遇到了困扰。他想起她谈论工作时眼中的光,想起她提起父亲时瞬间黯淡的眼神,想起她在电梯里无声落泪时的脆弱,也想起她修改方案时那股不服输的倔强。
这是一个矛盾又坚韧的灵魂。像他镜头下那些在城市的缝隙里顽强生长的植物。
他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低得几乎被雨声淹没。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邀请她来吃饭,为什么会分享那些事,为什么会因为她一个眼神就注意到她手上的伤口。这一切都超出了他习惯的、保持距离的处世准则。
手机屏幕在昏暗的光线下亮了一下,是母亲发来的语音消息,不用听也知道内容。他按灭了屏幕,将手机反扣在桌面上。
夜还很长。雨没有停歇的意思。客厅里,只有均匀的呼吸声和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交织在一起。沈知行没有叫醒她,只是静静地站在窗边,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守着这方寸之地的宁静,守着这个在疲惫中沉沉睡去的“邻居”,也守着自己心底那片刚刚被雨水浸润、悄然萌动的未知之地。
灯光柔和,茶香已冷,但空气里弥漫的暖意,却比任何言语都更清晰地诉说着这个雨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