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书酱
好看的文学小说分享

第3章

腊月的暖阳懒洋洋地爬过青藤街的屋檐,给积雪未消的石板路镀上了层金边。风铃长廊的玻璃珠挂着未化的冰碴,阳光一照,折射出的光斑在新刷的木门上跳跃——“青藤书屋”四个墨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温润,门楣上挂着阿哲画的青藤花环,几片枯叶在风中轻轻摇曳,透着质朴的生机。

周明远站在书屋门口,正用软布擦拭门框上的木纹。这扇门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老榆木门,上面还留着斑驳的红漆,周明远特意保留了这些岁月痕迹,说“老门有书香”。他身后的林小满抱着摞书,正踮着脚往窗台上摆,青藤猫蹲在摞得高高的书上,尾巴扫过泛黄的书页,惹得少年小声嚷嚷:“青藤别捣乱,这是林婶的宝贝绘本!”

书屋是由博物馆旁的两间闲置平房改造的,苏晓棠的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土坯墙和木梁,墙面刷成了温暖的米白色,挂着阿哲新画的壁画:左边是林慧坐在老槐树下看书的样子,右边是周明远修钟时的侧影,中间用青藤花纹连接,青藤的枝叶间藏着玻璃珠和齿轮,把读书与修钟的时光巧妙地连在了一起。

“周叔,儿童绘本区摆好了!”林小满指着靠窗的矮书架,上面整整齐齐地摆着林慧留下的绘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的封皮已经有些磨损,却被周明远用牛皮纸仔细包好,书脊上贴着手写的标签。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书架上,给绘本镀上了层暖光,像是在邀请孩子们翻开书页。

靠墙的高书架上摆着街坊们捐赠的老书:赵叔捐了套《青藤街志》,纸页已经泛黄发脆;李奶奶拿来几本针线活图谱,上面还留着她的批注;老王头找出本修鞋技艺的旧书,扉页上有他年轻时的签名。最上层摆着苏晓棠特意收集的地方志和老照片集,封面都用青藤花纹的布包着,透着浓浓的岁月气息。

书屋中央摆着几张原木桌椅,桌面被打磨得光滑温润,是周明远和学徒们一起做的。桌上放着陶瓷笔筒,里面插着铅笔和书签,书签都是用玻璃珠碎片和青藤叶压制而成,是林小满和阿哲的杰作。墙角的煤炉烧得正旺,水壶“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味和淡淡的书香,温暖而安宁。

“周师傅,书架都固定好了!”大勇带着两个学徒扛着最后一个书架进来,额头上渗着细汗。这书架是用钟表工坊剩下的木料做的,侧面还雕刻着细小的齿轮花纹,透着巧思。“您看这高度合适不?特意留了孩子够得着的区域。”小雅细心地调整着书架的位置,确保放上去的书不会倾倒。

赵叔骑着自行车赶来,车筐里装着个布包:“给书屋添点物件!”他打开布包,里面是个老式台灯和几个搪瓷杯,“这台灯是我爹当年看书用的,暖光不伤眼;杯子给看书的街坊喝水用,上面的青藤花是李奶奶绣的。”他把台灯摆在靠窗的桌上,拧开开关,暖黄的光线立刻照亮了书页。

李奶奶挎着竹篮送来刚烤的饼干,用青花盘子装着,放在门口的小桌上:“给来读书的孩子们当点心,看书饿了垫垫肚子。”她看着墙上林慧的壁画,眼圈红红的,“林慧这丫头就爱看书,当年总说要在街里开个书屋,现在总算如愿了。”周明远递给她杯热茶:“她肯定看着呢,正高兴呢。”

上午十点,青藤书屋正式开放。街坊们闻讯赶来,把小小的书屋挤得满满当当。张大姐带着孙子来看绘本,孩子趴在矮书架前,指着《三只小猪》的插图兴奋地嚷嚷;修鞋摊的老王头戴上老花镜,翻看着修鞋技艺的旧书,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几个老人围坐在煤炉旁,听赵叔读《青藤街志》里的故事,时不时插句话补充细节。

苏晓棠带着规划院的同事来送贺礼,是块木质牌匾,上面刻着“岁月书香”四个字,字体苍劲有力。“这是请书法协会的老师写的,”她把牌匾挂在正墙上,“以后每周六下午,我们安排志愿者来书屋讲故事,寒暑假还会办读书活动,让孩子们爱上阅读。”

周明远给大家泡上热茶,看着满屋的书香和笑脸,心里暖融融的。他走到儿童绘本区,拿起本林慧批注过的《小王子》,扉页上有她清秀的字迹:“每个孩子都该有童话,每个老街都该有书香。”阳光透过书页上的指痕,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是林慧在轻轻回应。

林小满当起了“小小管理员”,胸前别着阿哲画的徽章,上面写着“青藤书屋管理员”。他给街坊们找书、登记借阅信息,还认真地给绘本掸去灰尘。有个小姑娘找不到《白雪公主》,急得快哭了,少年立刻从书架最底层翻出来,笑着说:“藏在最下面呢,像白雪公主躲在森林里。”

青藤猫成了书屋的“镇店神兽”,蜷在窗台的阳光里打盹,偶尔抬起头看看翻书的街坊,喉咙里发出“咕噜”的声响。有孩子想摸它,林小满连忙摆手:“轻点儿,它在陪林婶的书睡觉呢。”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笑声混着翻书的沙沙声,在书屋里轻轻回荡。

中午,书屋的人渐渐少了。周明远和苏晓棠坐在煤炉旁,翻看着街坊们的借阅登记本。“《青藤街志》借出去最多,”苏晓棠指着记录,“大家都想看看老街的历史。”周明远点点头,拿起本泛黄的诗集:“这是我年轻时买的,当年和林慧就是在书店认识的,她也喜欢这本。”

他给苏晓棠讲起往事:“那天我在书店找修钟的书,她在看这本诗集,我们同时伸手去够书架最上层的书,撞了个满怀。后来她总说,是书香把我们绑在了一起。”周明远的指尖抚过诗集的封面,“现在书屋开了,也算圆了我们当年的念想。”

阿哲背着画板来写生,把书屋的温暖场景画进画里。他特意把青藤猫画得很大,像只守护书香的神兽,猫尾巴缠绕着书架,上面的书都长出了青藤枝叶。“这样书就会像青藤一样慢慢生长,”他指着画中的细节,“你看林婶的壁画在和书本说话呢。”

下午,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进书屋,是听说青藤街开了老书屋特意来的。他们好奇地翻看着地方志,对着老照片集讨论青藤街的变迁。“这张照片里的老座钟还在吗?”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指着照片问,周明远笑着点头:“在钟表工坊呢,还走着,比谁都准。”

男生兴奋地拿出相机:“我们是学建筑的,想来拍些老物件素材。青藤书屋的设计太温暖了,保留了老房子的灵魂,又有新的功能,这才是真正的保护性改造。”苏晓棠递过青藤街改造方案册:“我们的理念就是‘新旧共生’,让老街在时光里自然生长。”

夕阳西下时,书屋的光线渐渐柔和。周明远给煤炉添了煤,暖光在书页上投下晃动的影子。林小满把借出去的书登记好,青藤猫蹲在他旁边,看着少年认真的样子,轻轻舔了舔他的手背。“周叔,今天借出去23本书,还回来8本。”少年汇报着战绩,脸上满是自豪。

街坊们陆续来还书,顺便在书屋小坐。李奶奶还回针线活图谱,说照着上面的花样给书屋织了个杯垫;老王头把修鞋书还回来时,多了几页他手写的补充笔记;张大姐的孙子舍不得还《三只小猪》,周明远笑着说:“带回家看吧,记得爱护它,下周再来换别的。”

关门前,周明远最后检查了一遍书屋:书架上的书摆放整齐,桌椅擦得干干净净,煤炉的火封得恰到好处。他走到林慧的壁画前,轻声说:“慧,书屋开了,大家都爱来这儿看书,你要是在,肯定笑得合不拢嘴。”窗外的风铃轻轻作响,像是林慧在温柔回应。

林小满抱着青藤猫跟在后面,书包里装着他今天借的《昆虫记》。“周叔,明天我能把书带到学校吗?同学们肯定也想看。”少年仰着头问,眼里闪着光。周明远点点头:“当然可以,让更多人知道青藤书屋,知道咱们青藤街的故事。”

夜色渐深,青藤街安静下来,只有书屋的灯光还亮着最后一盏,像是在守护着满屋的书香。周明远躺在床上,听着远处钟表工坊传来的滴答声,心里无比踏实。他知道,当明天的阳光再次洒进书屋,当街坊们的脚步声再次响起,青藤街的书香就会继续流淌,温暖着每个来这里寻找故事的人。

这夜,青藤街的梦里,有翻书的沙沙声,有煤炉的暖意,有林慧的笑声和周明远的低语。而那间小小的青藤书屋,就像一颗埋在时光里的种子,在书香的滋养下,在街坊们的牵挂中,悄悄长出了青藤般的枝叶,把温暖和记忆,蔓延到青藤街的每个角落,蔓延到更远的时光里。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