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间点,很多村人都吃完早饭,挑着扁担去后山深谭挑水去。
都经过村口这边。
结果就看到空了这么些年的姜家的祖屋门前,居然有人。
再近一看,居然是姜三林一家,带着锅碗瓢盆被子床的,都在门口。
“哎呀,三林,你们这是?”
姜三林扬了个笑和来人:“分家了,以后就住在老屋这边了。”
来人叫柱子,和姜三林一辈的。看自己心里猜测的是真的,不免还是有些惊讶。
“怎么好好的,分家了?”
姜三林:“树大分枝,儿大分家嘛。往后松年他们兄弟几个也都该成婚了,家里也住不下。”
柱子听到这话,露出一副了然的样子:
“是嘞是嘞,儿孙都大了嘛,家里住不下也是该分了。
只是这老屋还得修缮修缮才能住吧?”
姜三林点头,“可不是,这两天我就着手开始修缮。”
柱子颠了颠自己肩膀上的扁担,然后笑着说:
“修屋的时候招呼啊,来帮忙~”
姜三林摆手:“好好,到时候一定招呼。”
柱子走了,后面跟着去打水的人还有很多。
不出一会儿,大半个村子都知道姜三林从姜家分出来了,
几个走在路上打水的人互相说着八卦。
“怎么就姜三林单分出来住了?”
“哎呀,他们家这个老屋,也就住得下一家人吧,可不是只能分出来一房。”
“哎,要我说啊,三林一家最近也太走背运了。先是婉笙那么好的孩子被李家退了婚,然后分家又是他们三房被分出来。”
“哎呀,你说也是奇了怪了,多数老两口不都疼爱小儿子吗?俗话说,大孙子小儿子,老太太的命根子。你说这老张氏怎么就对三林这个小儿子一点都不好啊。”
“哎呀,这谁知道啊。不过在咱村,这般不疼小儿子的,也是少见。老张氏算是头一份。”
“哎,我倒是听家里长辈说过的,说是老张婶子当年生三林的时候,难产,所以生下来就不喜欢三林。”
“哎呀,原来因为这个啊。”
“不说这个了,三林为人可是好得很。回头他家那老屋修缮,我是要过去帮忙的。”
“是哩,回头俺家也去!”
……
姜婉笙几人,从昨天就没有好好吃饭,其实已经很饿了。
只是他们刚来到老屋这边,还不能立马生火做饭,这边的厨房已经塌了。
姜三林说:“离咱这住的比较近的两户人家,分别就是五嫂子家和田花嫂子家了。
只不过五嫂子家刚发生了那样的事,五哥的腿还不知道有多严重呢,咱就不去给他家添麻烦了。”
沈秀芝也点点头:“这样,我拿碗盛一碗小米和一碗豆子,送到田花嫂子家,给她换几个饼子回来垫肚子怎么样?”
“嗯,我也这样想的,我和你一块儿去。”
姜婉笙欲言又止,想拦住父母,终究伸着的胳膊又放了下来。
她系统里的好东西,现在大白天的,没法光明正大的拿出来,还是等到晚上吧。
不一会儿,姜三林和沈秀芝就拿回来了一些吃食,分别是5张杂面饼子, 5个野菜窝窝头,还有几块咸菜疙瘩。
唯一惹眼的还是半碗白粥。
姜婉笙:“娘,怎么还有白粥?”
地里干旱着,各家各户的吃食都紧张。大米炖的黏糊糊的白粥,绝对是稀罕物了。
关键是带出去的粮食却没有全用完,只少了一碗豆子。
爹娘不会将其他珍贵的东西换出去了吧?
沈秀芝看着女儿着急,连忙解释:“这是你胖婶(胖婶原名张田花)专门给你的。”
说着心疼地摸了摸女儿额头上的伤。
“你伤还没好,你胖婶子可惦记着你呢。这白粥是她那小孙儿吃的。
我和你爹去换吃食,你胖婶一听说,先是拿了杂面饼子和窝窝头,又将她小孙儿养身子的白粥倒了你一半。我们不要,你胖婶还不乐意呢!
等咱家安顿下来,回头也换了精米来,熬成浓浓的一大碗白粥,还你胖婶家!”
姜婉笙听到这松了口气,原来是胖婶。
胖婶她家条件是好一些,娘家是屠户,早年很有些底子。
如今乡下旱灾,她娘家在镇上杀猪,生意倒是没多受影响。时常还给胖婶家送些精米粮油的。
沈秀芝心疼闺女头上还带着伤,端着碗过来:
“笙儿,快趁热喝。”
姜婉笙推着碗沿:“娘,你也喝,你身体也不好。这两日不仅操劳费神,而且你平日喝的药也断了。正要吃些好的补一补。”
沈秀芝摆手:“娘的身体不碍事,又不是什么急症,往常也是喝一段时间停一段时间,并不碍事的。
倒是你,头上破了那么个大洞,你才要好好养身体,赶快把这半碗精米粥喝了。”
姜丰年也在一旁着急:“是呀,妹,你赶快喝了。家里现在就你的身子最弱。”
姜松年和姜三林虽说没说什么,但同时用眼神催促姜婉笙,赶快把米粥喝了补身体。
姜婉笙见此,没再多说。接了半碗白米粥,喝了两口之后,却把碗又还给了沈秀芝。
“我喝好了,娘也喝,爹和两个哥哥都喝。咱全家都喝!”
沈秀芝不赞同:“嘿,你这孩子!”
姜松年皱眉:“笙儿听话,你再多喝几口,剩下的给娘就行。我和爹身强体壮的,哪里用的了精米养身体。”
她爹姜三林装作板着脸的样子:“可不是,快再喝一些,别让人担心。”
姜婉笙却已经拿起野菜窝窝头,咬了一口。
虽然有些苦涩,但能吃的出原汁原味。在上辈子,城里卖的野菜可贵了。姜婉笙吃着还挺新鲜。
“反正粥我已经喝过了,你们不喝,我也不会再多喝一口的。”
最后实在拗不过姜婉笙,沈秀芝他们将半碗白粥给分着喝了。
其实一人也就不到两口的量。
但一家人都从白粥里喝出了蜜。
姜三林不禁豪情万丈:“以后咱家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姜婉笙拍手附和:“对,会越来越好的。”
吃了这顿饭,姜三林就立刻带着两个儿子,准备修缮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