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深深一拜,拜下的,是君臣之义,更是知己之托。
也就在这一刻,天幕上的画面,悄然转变。
密室的三道人影淡去,取而代之的,是金碧辉煌的南京皇城。
画外音变得客观而冰冷。
【燕王朱棣的决心,并非一日铸就。
事实上,在建文帝登基之初,整个大明的政治风向,早已为这场叔侄相残的悲剧,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削藩。】
【这个议题,在建文帝的朝堂之上,呈现出了罕见的共识。】
画面一转,出现了胡惟庸案、蓝玉案血流成河的场景。无数功臣宿将被押赴刑场。
【历经洪武朝数次大狱清洗,开国勋贵集团已十不存一。
而幸存的武将群体,在太祖皇帝“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与频繁的军政改革中,早已丧失了所有话语权。】
【建文帝又大肆给文职提升阶位,朝堂,彻底成了文官的天下。】
“!!!”群臣哗然。
蓝玉、李善长、汤和等一群国公们瞬间脸色变得惨白!
一股灭顶的恐慌萦绕上每个人的心头,他们这群战功赫赫、忠心耿耿的老将们,竟然都将成为被清洗的目标?
而就在这时,天幕上,浮现出几个文士的身影,方孝孺、齐泰、黄子澄。
他们正围着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慷慨陈词。
【以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基于“强干弱枝”的儒家治国理念,几乎一致主张削弱藩王势力。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巩固皇权,更是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关键一步。】
【唯一的问题是,先削谁?】
【而建文帝,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他太信任这群只会纸上谈兵的腐儒了。】
这话,让朱元璋感同身受。
“看看!咱说啥来着!这帮读书人,除了会动嘴皮子,还会干什么!治国要是靠他们,咱这江山早亡了!”
朱标沉默不语,只是搀扶着自己老父亲的手,又紧了紧。
爹你可闭嘴吧!
如今的当务之急,是该怎么安抚这群躁动的开国功勋们。
【而木正居,之所以放弃那唾手可得的丞相之位,也正是因为他透过建文帝,看到了背后那群庞大的,且已经无可救药的文官集团。】
【他看到了一个被书生们的空想所绑架的帝国,正滑向深渊。】
天幕上的叙述,仍在继续。
【形势似乎已经到了极其严峻的地步,建文帝手握天下大义,雄兵百万。
但朱允炆或许怎么也想不到,在这老帅逝去,将星黯淡的建文朝,他将要面对的,是彼时整个大明王朝,最能打仗、最得军心,也最像太祖皇帝的男人!】
画面中,北平城头,一身戎装的燕王朱棣,正策马扬鞭,检阅着他百战余生的精锐之师。
【纵观华夏历史,他也是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
“好!不愧是咱的种!”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那个意气风发的朱棣,竟是忍不住喝彩了一声。
那股子马上得天下的悍勇之气,简直跟他年轻时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可随即,他又反应过来,这老四,造的是他朱家自己的反!
一口气堵在胸口,朱元璋的脸涨成了猪肝色,想骂,却又不知该骂谁。
然而,天幕的话锋,再次一转。
【但建文帝最大的敌人,并非兵强马壮的燕王朱棣。】
【而是他手下那位,拒绝了丞相之位的首席谋臣,木正居。】
所有人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在了解这位传奇首辅如何颠覆乾坤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一个几乎被历史尘封的秘密。】
【洪武二十一年,时年十六岁的木正居,已连中五元。】
画面回到了洪武年间,一个意气风发的青衫少年,手持乡试、会试的捷报,在一片恭贺声中,再次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回家探完亲的他要去参加最后的殿试。
去摘取那颗读书人毕生追求的,最璀璨的明珠。
【县试案首,府试案首,院试案首,乡试解元,会试会元。
距离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六元及第”神话,他只差最后一步。】
奉天殿前,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他们即将见证一个传奇的诞生。
然而,天幕的画风,却陡然变得阴沉。
连绵的暴雨,冲垮了官道,少年木正居的马车,深陷泥泞之中。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以及背后某些不愿看到一个北方士子再度登顶的人心之恶,让他完美地错过了殿试。】
画面中,浑身湿透的少年,疯了一般地在泥水里推着车轮。
可直到马的背影消失在雨幕,车依旧纹丝不动。
而当他披星戴月,满身泥泞地赶到京城时,殿试早已结束,黄榜高悬。
那个春风得意,以为天下尽在掌握的少年天才,就那样呆呆地站在榜下,任凭人来人往,指指点点。
【他连一个进士的功名,都没能得到。】
这一幕,让天幕外所有读书人,都感同身受地心头一窒。
这是何等残酷的打击。
【这位曾经的天之骄子,一度陷入了巨大的迷茫。
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圣贤之言,甚至开始怀疑,这个污浊不堪的天下,是否还值得去拯救。】
画面中的少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在田埂间,教着孩童们读书的教书先生。
【自错过殿试后,他蛰伏了整整十年。】
【十年间,他娶妻生子,看着自己的第七个儿子呱呱坠地。他看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也看透了世事的无常与险恶。】
【曾经的挫折感早已被磨平,曾经那个容易冲动,容易愤怒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内敛、谦毅,城府深不可测的男人。】
【他心中的那份“成圣之志”,那份不顾个人毁誉也要造福天下的执念,在十年的沉淀后,反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画面再次切换。
已是君子之资的木正居,辞别了妻儿,毅然决然地,再次踏上了科举之路。
这一次,他势在必得。
这一次,他要将这天地,换一个颜色。
【然而,命运,似乎再次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洪武三十年,他再次踏入贡院。可等待他的,却是一场席卷整个大明,比任何个人失败都更加沉重与荒谬的时代风暴。】
画面中,那张刺眼的,没有一个北方人名字的榜单,被高高挂起。
【那一年,春闱放榜。中式进士五十二人,竟无一北方人!】
【木正居的名字,与成千上万的北方士子一样,淹没在了落榜的名单之中。
不是他不够惊才绝艳,而是整个北方文脉的凋敝,与某位官员的两次“意外”遗漏,让他与无数同乡一起,成了这场“公平”科举之下,最无力的牺牲品。】
天幕之下,朱元璋看到这里,脸已经黑得能拧出水来。
他想起来了。
这件事,就是他未来将会遇到的“南北榜案”!
而这个木正居,竟真是亲历者!
天幕之上,画面中的“洪武大帝”龙颜大怒。
【为了平息众怒,也为了宣泄自己无处发泄的怒火,太祖皇帝做出了一个冷酷的决定。】
【他将主考官等人尽数处斩,不是因为舞弊,而是因为他们交上了一份让皇帝无法接受,让帝国南北撕裂的榜单!】
轰!
人头滚滚!
这血腥的一幕,让天幕外的所有人都傻了。
尤其是那些北方籍的官员,他们只觉得一股血气直冲脑门。
又是这样!
又是这样!
画面中,木正居静静地站在贡院门口,看着那张染血的榜单,看着那些痛哭流涕的同乡,一言不发。
十年蛰伏。
十年等待。
换来的,是与所有北方同乡一起,被时代洪流无情碾压的结局。
【这是比十年前那场大雨,更沉重的打击。它几乎彻底摧毁了木正居心中那份“为天地立心”的执念。】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便是最终结局,北方士子将永无出头之日时。
一道来自皇宫的,充满了帝王怒火与不甘的圣旨,传遍了整个京城。】
【“一年之后,再开恩科!”】